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No.483 是什麼將台灣媽媽逼到懸崖?


想知道國內外財經重要議題及影響力人物的經營思維?快跟著【遠見電子報】一起掌握知識與延伸全球視野! 【寂天英語學習充電報】提供英語會話及實用句型,讓你脫口說出流利英語,不再「看的懂」卻「說不出口」!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9/01第52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台】 是什麼將台灣媽媽逼到懸崖?
【新書搶先報】 《你實在太累了,不是不會當媽媽》
《創傷發生得太早────放下愛無能、自責、敵意與絕望,找回安全感與存在感》
【搶鮮報】
【馬路消息】 我們要徵文


會想做《你實在太累了,不是不會當媽媽》這樣一本書,是來自於我看到身邊的女孩,一旦當了媽媽,初初是喜悅,但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瘋狂的忙碌,以及因為總是忙碌,無法喘息,就墜入時而焦慮不安、時而憤怒失控,但又覺得憤怒與失控實在不應該,因而責怪自己,接著就被厭世的暗黑心情給狠狠攫住的無限輪迴。
是什麼將台灣媽媽逼到懸崖呢?是期望媽媽是神力女超人,無論是育兒、家事、工作、婆媳、人際……等等都能一手包辦,且還做到完美的迷思,但媽媽也是人,不是神,所以,不敢說這本書是救世主,但很希望這本書是一天裡可能面臨無數次崩潰的台灣媽媽們的一個出口,因為這本書最想建議台灣媽媽的,是在育兒過程中,請盡可能的尋找各種可能的幫手,以及若另一半是豬隊友,要如何把他訓練成神隊友。
另外一本有關媽媽的書《創傷發生得太早────放下愛無能、自責、敵意與絕望,找回安全感與存在感》,則是探討母嬰關係對一個人的一生,所產生的撲天蓋地的影響。雖然我們無法選擇自己出生的家庭,也無法選擇父母,但藉由不斷地覺察以及療癒,我們還是有機會把自己愛回來,過一個屬於自己的自在人生。

Top
.




購書去→

給困在社會「好媽媽」期待下挫折母親的療癒書

「 如果育兒的太太跟孩子同時在哭,丈夫應該要先抱(安撫)誰?」

答案是:太太。(9成的人都答錯)

親愛的媽媽:
我們都想兼顧一切,想將育兒、家務(甚至先生都成為需要你照顧的「長子」)、工作都處理地妥適,但我們卻越來越力不從心,於是我們成為鋼索上的媽媽,一點小事就抓狂;打了孩子,心裡滿是愧疚;先生一句話「那就是你的選擇呀,所以小孩跟阿嬤就比較親呀!」又讓你落淚……

【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團隊作戰,比一個人單打獨鬥輕鬆】
協助另一半進化成「神隊友」。媽媽千萬別習慣「我來還比較快(好)」,這會造成爸爸覺得「反正也不用我」的惡性循環。善用身邊的家人、後援,或找幾個共學團體,讓大家陪你一起育兒。

【媽媽為自己、為孩子,設下心理界限】
在台灣社會,媽媽是一種無時無刻都會被評價的角色與工作,不但每個人都會看你「是不是一個好媽媽」,也急於教你如何當一個媽媽。

【允許低潮、不完美;為自己止血與包紮】
請不時地觀照自己:哪裡不舒服了?哪裡感到受傷了?或許是來自與原生家庭的糾葛,或許是母職角色的自我內化,請回頭幫自己止血、包紮。

【找回自己的名字】
你不只是某某媽媽,你更是你自己。即使育兒忙碌不已,也請留時間給自己,那是滋養你自己的時刻,更是你往前走的力量。孩子會長大,會往外飛,而你的人生是自己的。

彥琪心理師與公婆同住,目前育有一女一兒。她曾經歷工作與育兒蠟燭兩頭燒的兩難,也曾面臨先生無法給出理解與支持的窘境,更曾在多年擔任親子館副館長及諮商心理師中,聽聞也諮商許多因育兒而疲憊又焦慮的媽媽們。 這是一本她寫給所有煎熬媽媽的療癒書。


作者簡介: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前臺北市親子館副館長)
過去長期擔任臺北市萬華親子館的副館長,現為看見心理諮商所治療師(諮心字002178號;上海二級心理諮詢師第1303000226200573號)。習慣在一大群孩子中打滾,與家長們暢聊辛酸甘苦,同時亦在二寶媽的路上奮鬥掙扎,定期於《風傳媒》、《育兒生活》撰寫心理專欄,分享伴侶、家人、親子之間的各種相處之道與磨合,以及個人的探索與成長。
曾於兒童心智科門診、精神科與社區諮商中心、竹科企業擔任心理師一職,亦常受邀擔任父母親職教育講師、特殊身心之障礙兒童之團體帶領者、收容成人與青少年之各大監所、輔育院輔導老師及生命教育講師,並長期參與台北義務張老師的服務。現亦擔任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災難心理醫學首席顧問,以及經濟部工業局委託樂學網之幼兒AI教保學習發展平台計畫顧問。
相信失敗、困難與挫折,都是促使個體重新成長的養分,而若有人能在這樣生命的缺口中,灌注肯定與同理支持的穩定力量,便能協助我們走過逆境,並迎向陽光。


Top


購書去→


所有孩子的問題,都來自於大人。
每個想要自殺的孩子,都是在替父母「去死」。

「媽媽說我小時候特別乖,可以一個人在嬰兒床上待著,很少哭鬧,不管誰逗都會笑。」

這是乖巧又貼心的孩子嗎?其實,這是為了求生存而壓抑自己需求,逐漸擁有「虛假自體」的孩子。

孩子容易將童年時母親對自己的冷漠、攻擊內化: 從事心理學研究十餘年的李雪,回憶與母親的互動,她說每一刀都像割在肉裡。她在大學畢業時,精神瀕臨崩潰,幾乎走上絕路。 原來,童年時母親對她的無回應、連續攻擊和不情願的付出,當她長大,她拿這些苛刻、冷漠與批評,更狠狠地攻擊自己。

每一個「背鍋」的孩子,都想要「拯救」父母: •你習慣當好人,難以拒絕別人,因此常委屈自己? •你總擔心自己提出的請求,別人會無視? •你總覺得一個人要夠優秀、夠完美,才值得被愛? •你已擁有一切,卻仍覺得內心空虛不已?

從地獄家庭走過來的李雪,提出當一個人無法在童年時,獲得母親適時的照顧,那麼成年後,內在將是破碎而空洞,僅能擁有「虛假自體」。「虛假自體」無法體驗到安全感和滿足感,極端的虛假自體更會引發人格障礙。 透過自我覺察,明瞭烙印在心上的傷,重新愛與滋養自己,以及學習並立下與父母的界限,是李雪給在原生家庭受創的你的建議。特別是後者,允許父母有各種情緒,但不必為他們的情緒負責。當我們選擇做回自己,我們就能活出跟父母不一樣的人生。


作者簡介:
李雪/心理學者,從事心理學研究十餘年。
創辦微信公眾號「初心心理」。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詳解母嬰關係對人一生性格、命運的影響。
作為心理學研究者,李雪的獨性之處在於「去臉譜化」,把專業知識性感地表達出來,是一種難得的能力。 她勇於坦露自己,用輕盈而深刻、溫暖且尖銳的文字,向讀者彰顯真相。
真相,帶來自由。讀她的文字,你會痛,也會上癮,因為真相是如此殘忍而迷人。
著有暢銷書《當我遇見一個人》、《走出劇情》。
歡迎到新浪微博:李雪愛與自由,與李雪評論、互動。

Top

我們徵求書籍的出版稿件→ aquarius@udngroup.com,郵寄的稿件,若需退稿,請附上回郵信封。

Top
---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