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安心旅遊補助快用罄 不排除9月提前結束


【or旅讀中國電子報】提供獨特多元中國旅遊提案、文化觀察參照,讓你藉旅遊、深入生活,掌握其脈動。 【NOVA情報誌】帶你進入多采多姿的3C世界,每週主題深入探討,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的電腦與數位產品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0/08/26 第493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安心旅遊補助快用罄 不排除9月提前結束
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聯合報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旅遊市場,觀光產業成了「海嘯第一排」。為振興國旅,交通部七至十月祭出安心旅遊補助,卻因在暑假旺季推出,國旅大爆發導致經費快速見底。根據交通部統計,截至八月中旬,已有超過四百萬民眾申請,原編列的卅九億元用到僅剩三億元,「水位吃緊」,不排除安心旅遊補助九月上旬提前結束。

民眾抱怨:避開暑假 九月才要用

有民眾抱怨,當初響應政府「分流」政策,特別避開暑假旺季打算九月再出遊,結果補助措施卻可能提早取消,「實在太扯了」,呼籲蔡政府應挹注預算,不能讓響應分流的民眾像是被「懲罰」。

業者跳腳:因應補助 已先折價賣

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蕭博仁直言,當初交通部長林佳龍信誓旦旦指會維持補助到十月底,很多旅行社行程都已排到十月,不僅已報價,甚至還因應補助先「折價」,後續若真的取消,對旅遊業來說是「青天霹靂」,旅行社恐會崩盤。蕭博仁昨高分貝呼籲補助不能停,否則對國內觀光產業「傷很大」。

安心旅遊補助除了自由行每房補助一千元外,離島再加碼一次,團客、觀巴也有補助,十九歲以下學生還可免費無限次數玩遊樂園。但因民眾出不了國,加上暑假出遊潮,導致國旅大爆發,補助執行一個半月就用掉卅六億元,僅剩三億元,最多只能撐到九月上旬。

三個方案:加碼、補助減半、提早截止

交通部說,觀光局已擬定三方案,分別是爭取預算加碼、補助額度減半以及補助提早截止等,會全力向行政院及立法院爭取預算。推估若翻倍加碼約卅四億元,就可讓全案如期執行至十月底,屆時可帶動一三○五萬人次出遊,直接、間接效益至少約五百億元。

但交通部官員也說,若行政院、立法院不同意加碼,可能會就紓困振興預算中「移緩濟急」,移撥約十六億元,但屆時補助額度將可能減半,其中自由行住宿補助降為五百元,離島加碼也會取消,團遊優惠也可能會從每團三至七萬元降至一點五萬元。

官員說,若行政院、立法院不同意加碼,也不同意交通部移緩濟急移撥經費,就可能在既有預算執行完畢後,宣布安心旅遊補助提早結束。

觀光局說,目前國旅正開始回流西部及北部,加上暑假將結束,此時取消補助,恐將衝擊產業,出現歇業潮或失業潮,會全力向政院、立院爭取加碼。

 
經濟颳雙颱 工總白皮書籲紓困3.0加大規模
記者黃有容/台北報導聯合報

全國工業總會昨天發表「二○二○年工總白皮書」,以「防疫.紓因.救經濟」為主題,在八個領域提出六十七個議題、兩百項政策建言。工總呼籲政府將紓困資源用在刀口上,紓困3.0應盡速實施,且規模可再加大。

工總每年七月底發表工總白皮書,今年因疫情延後近一個月。工總理事長王文淵致詞表示,疫情因素將對台灣製造業和就業帶來影響,政府應謹慎面對,並兼顧防疫與經濟發展。他也說,美中對立已經從貿易延伸到各個領域,尤其美中占台灣總出口接近六成,是台灣最重要的兩個經貿夥伴,政府不能對當前情勢掉以輕心。

工總白皮書每年都會對兩岸政策表示意見,今年翻遍九大議題,幾乎看不到。工總秘書長蔡練生表示「不想炒冷飯」,兩岸議題要靠雙方意願,明知政府做不到,就不再老調重彈。不過,白皮書八個領域仍有「兩岸政策」建言,過半數都屬於「再次提案」。

被問到中國官方若片面終止ECFA,有何因應之道?王文淵表示,「怎麼辦,我也不知道」,「除了自力更生之外,也沒有其他辦法」。但他也強調,到現在為止,沒有片面終止的消息。

蔡練生形容,「美中貿易科技戰」與「新冠病毒疫情」宛如盤踞在台灣上空的兩個熱帶氣旋,兩者交互拉鋸影響,形成的「雙颱效應」,也使產業憂心。

蔡練生表示,工總白皮書中強調「產業紓困應兼具短中長期政策目標」,雖然政府已經提出規模一兆五百億元的紓困方案,但全球疫情目前看不到何時舒緩,景氣極為險峻,假若紓困規模不足,不僅導致資源虛擲,也會使經濟、產業及社會遭致嚴重傷害。

蔡練生指出,第三、四季製造業將面臨巨大壓力,包括機械、工具機等,而紓困3.0在扣除三倍券和其他提前支用的項目之後,僅剩八百多億元提供企業紓困,恐怕不足支撐艱困企業,呼籲政府對於企業紓困預算還可以再加大規模。

工總認為,紓困從1.0到3.0,資源被「化整為零」,弱化政府紓困力道與時效性,希望能「一次給足」;同時,由於傳統產業、機械業等訂單大量減少,適用於製造業的紓困3.0,應盡速實施,將資源用在刀口上。

【記者戴瑞瑤、賴于榛/台北報導】全國工業總會昨天發布「二○二○年工總白皮書」提醒政府紓困金額不夠,恐成效有限。行政院發言人丁怡銘指出,國家預算畢竟有限,除了紓困3.0的相關補助,會持續注意受國際疫情衝擊產業的狀況,適度給予幫忙。國發會也表示,將持續扮演溝通協調平台的角色,逐項綜整部會回應說明。

 
新聞眼/蔡政府已讀不回 兩岸建言不提也罷
本報記者黃有容聯合報

「工總白皮書」可說是工商團體年度大事,每年提出的兩百多項建議,承載了台灣業界所有期盼,不過,今年有一項「例行呼籲」意外地被壓低聲量,那就是過去每年都會強調的「兩岸政策」建言。

諷刺的是,這項建言並不是因為達成率高,而不需要再提起;根據工總對去年建言政府回覆滿意度調查,「創造兩岸對話空間」部分,不滿意率達五成上下。

工總秘書長蔡練生在白皮書記者會中,唸了九頁新聞稿,九項重點議題中,「兩岸」一詞只出現一次。工商業界總是對兩岸經貿關係、對話,有很多想法,為何這次不再「說出口」?蔡練生雖然解釋是「不想炒冷飯」,但他也說了一句「明知道政府做不到」。

蔡練生謹慎說明,「做不到」是因為「兩岸是雙方而非單方面的問題」。不過,白皮書中寫得明白:「而在兩岸關係緊張、美中對抗的大環境下,台灣企業由原來的『左右逢源』變成『左右為難』,再加上政府採取的『親美抗中』路線,有時會讓台灣產業容易動輒得咎。」

工總副理事長苗豐強更分析,台灣必須看清事實,有些產業若靠歐美,成本太高,中國大陸是全球第二大市場,又有人力、原料、土地等資源,「不能當作不存在」,應該尋求合作。

據工總調查,去年提出的兩岸對話建言,會員對於政府回應「不滿意度」高達五成與四成三,白皮書中雖再次對兩岸政策提五建言,期盼「化解兩岸對立、再創兩岸新局」,卻不再「大聲呼籲」,就像是對蔡政府多年針對工商業界心聲的「已讀不回」,透露些許無奈。

 
國發會:紓困將儘速執行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工總昨(25)日發表2020年白皮書,以「防疫、紓困、救經濟」為主題,提出九大議題。國發會表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政府提出史上最大規模的紓困振興預算,現金紓困已發出1,088億元,產業紓困補助則執行超過420億元;並將紓困3.0的預算案提交至立法院。

紓困預算編列至第4季,待立法院完成預算審議後,將儘速執行,解產業燃眉之急。

國發會表示,面對美中貿易戰下全球供應鏈的加速重組,國發會在「5+2產業創新計畫」的既有基礎上,規劃「六大核心戰略產業」,配合前瞻建設及5G計畫推動,期強化科技創新、產業拔尖與國際合作能量,讓台灣在全球經濟扮演關鍵角色,未來能與工總合作。

 
蔡總統:台美緊密 有助洽簽雙邊貿易協定
記者丘采薇/台北報導聯合報

蔡總統昨晚出席「台北市美國商會」二○二○謝年飯表示,「台美的密切夥伴關係,讓我們有機會提議洽簽雙邊貿易協定,加強合作」,讓台美可發揮產業互補性,深化雙方經貿往來,創造更多商機,進而互惠互利。

蔡總統這項行程未公開,會後由總統府發布新聞稿。她提到,台北市美國商會今年六月發表「台灣白皮書」時,肯定台灣防疫成果;今年報告提到,去年「台灣白皮書」提出的八十二項議題,有十一項約百分之十三獲得解決,追平兩年前的最佳紀錄。更令她振奮的是,今年「商業景氣調查」中,百分之七十的美國商會會員對未來三年台灣的經濟前景表示樂觀,並認為美中貿易衝突對台灣經濟有正面影響,而對商會的業務無太大負面影響,這充分展現台灣在身處變動環境下的經濟韌性。

 
環保署 擬對製造業徵碳費
記者翁至威、謝柏宏/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環保署將於今年底提出《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草案,其中以開徵「碳費」最受產業界關注。環保署昨(25)日透露,已陸續與業界溝通,碳費徵收初步有三方向,第一,預計將借鏡新加坡,新加坡目前費率為每噸碳約新台幣100元。

第二,初步以製造業排碳大戶為主要對象,住商、運輸業將排除。第三,法案通過後一定會給予緩衝期,讓業界有時間因應。

不過環保署官員表示,開徵碳費方向雖逐漸明朗,但僅是初步方向,現在正進行產業衝擊評估,包括對經濟成長影響、會不會帶動物價上漲等,會做好完整評估並聽取各界意見後,費率才會拍板。

工總秘書長蔡練生回應表示,徵收碳費應考量到企業減少碳排放所增加的成本,避免雙重課徵。此外,今年疫情對於製造業產生重大衝擊,不宜在此時立法強制徵收碳費。

環保署曾在立法院承諾,將於今年底提出溫管法修法草案。據了解,環保署續蒐集各界意見;針對收取碳費,官員指出,工總等企業界代表多認為,徵收碳費「可以談」,但希望有棒子也要有蘿蔔,呼籲碳費要能專款專用,用以補貼企業減碳相關支出或設備升級成本。

國際上已不少國家徵收碳費,歐美國家平均費率較高,例如德國每噸約新台幣800元、加拿大每噸約新台幣420元,官員表示,台灣不太可能比照歐美費率,衝擊過大,最有可能的方案是參考新加坡做法,也就是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約收取新台幣100元左右,不過實際費率尚未拍板。

此外官員表示,目前初步鎖定「製造業排碳大戶」,是因為製造業碳排就占了52%,未來將是碳費主要徵收對象;而運輸業雖也是移動汙染源,但現行就已徵收燃料費、空汙費,暫時排除於碳費徵收範圍。

至於何謂排碳大戶?是否會比照溫管法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標準,以2.5萬噸以上為門檻?官員表示尚未確定,仍待蒐集各界意見。

業界認為,今年受疫情影響,企業慘兮兮,並非適合的修法時機。不過依據期程,若環保署順利在年底提草案,後續還須舉辦公聽會、送行政院、立法院,最快也要明年才能完成三讀。官員表示,即使修法通過,一定會給予緩衝期讓企業因應,不會倉促上路。

 
國際財經要聞
大型科技股 分析師按讚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隨著蘋果公司股價突破500美元,電動車大廠特斯拉漲破2,000美元、市值排行更一度超越台積電,這些熱門科技股的凌厲漲勢令一些投資人憂慮,但摩根大通與高盛的分析師都認為,在低利率與人們因疫情而不願出門的環境下,這些科技公司的獲利有望維持穩健。

不少分析師認為,這回和2000年「達康泡沫」不一樣,科技股的高價還可能更高。小摩分析師團隊直言,相較網絡泡沫,當前科技股的漲勢受到強勁獲利支撐。

小摩的分析師也認為,科技股近來的漲勢可望延續。由歐、非、中東銀行部門組成的JP Morgan Cazenove在24日的報告中表示,在新冠疫情期間,軟體和硬體股票的表現會大幅優於其他產業。小摩指出,相較於2000年,如今科技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健康,現金流強勁。

高盛集團美股首席策略師柯斯汀建議投資人買進大型科技股,其他分析師也繼續看漲蘋果、特斯拉和臉書等股票,紛紛調高目標價。

他說,科技股創紀錄的市值水準面臨兩大風險,第一是許多共同基金須把單一股票持股部位限制在該基金資產的5%,會讓許多共同基金再買進五大科技公司的空間有限;第二則是科技巨頭可能面臨反托辣斯訴訟。

但柯斯汀依然建議投資人買進科技股,並納入受惠於景氣循環的工業類股,及高殖利率的公用事業股。

 
美新屋銷售大增 14年最佳
編譯鍾詠翔/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7月新屋銷售增幅遠優於預期,且攀升至2006年12月來最高,6月房價也持續攀漲,凸顯在房貸利率低迷之際,美國房市交易熱絡,成為經濟的一大亮點。

美國商務部25日公布,7月新屋銷售比6月增加13.9%,增幅遠超過市場預期的1.8%,經季節調整並換算成年率後為90.1萬戶,也高於經濟學家預測的79萬戶。上月新屋銷售的價格中位數也比一年前上漲7.2%,達到33.06萬美元。

美南部新屋銷售年率增至51.3萬戶,高於6月的45.4萬戶,為增加最多的地區,東北部反而下滑至4萬戶。

此外,25日公布的標普/凱斯席勒房價指數顯示,6月全美房價較一年前漲4.3%,十大城市的房價漲2.8%,20大城市房價的漲幅更達到3.5%,其中鳳凰城、西雅圖、坦帕仍是漲幅最大城市。

另據美國聯邦住宅金融管理局(FHFA),6月房價較5月漲0.9%,漲幅大於經濟學家原估的0.3%。

房價走高的原因之一,為待售物件偏少。美國房地產經紀協會(NAR)的數據顯示,7月底餘屋總量年減21%。以目前銷售速度來看,餘屋供應量僅能維持3.1個月,時間比6月的3.9個月、去年7月的4.2個月短。

房貸利率處於歷史低點,也提振了買家需求。之前的房屋銷售數據現回升走勢,6月成屋銷售較5月激增逾20%,7月增幅更達到24.7%,經季節調整後,換算成年率的銷量為586萬戶,為2006年12月以來最高水準。

不過,經濟研究聯合會的數據顯示,美國8月消費者信心降至84.8,為2014年來最低,原因消費者悲觀看待就業與企業現況,暗示上百萬人因疫情失業所造成的影響。這些數據顯示美國的復甦之路依然顛簸,消費者正為高失業率、及聯邦政府刺激措施的不確定性所苦。專家指出,近幾個月的消費者支出持續回升,但對經濟前景的憂慮也日益升高,可能導致未來數月支出降溫。

 
埃克森美孚 被踢出道瓊股
編譯葉亭均、林聰毅/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股道瓊工業指數下周起將進行七年來最大規模的成分股調整,剔除石油巨擘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製藥業者輝瑞(Pfizer)與大型國防合約商雷神(Raytheon),納入雲端軟體業者Salesforce.com、生技大廠安進(Amgen)及工業大廠霍尼韋爾(Honeywell),以因應蘋果分割股票後的影響。

最新調整將進一步推升科技公司在道瓊指數中的影響力。也象徵該指數的擁抱科技業者,凸顯今年科技公司在美股的絕對主導地位,也象徵在綠色科技崛起及疫情等利空衝擊下,能源業聲勢漸弱。

標普道瓊指數公司表示,從下周一開始,Salesforce.com、安進及霍尼韋爾將進入擁有124年歷史的道瓊指數。這些調整是因應蘋果股票一分為四的影響,若不調整,會導致資訊科技類股在這個價格加權平均的指數中影響力降低。蘋果24日收盤後發放分割後的新股,調整後的股票31日開始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1年都還是全球市值最高企業的埃克森美孚,如今遭道瓊指數除名,為該公司自1928年10月以來首度掉出該指數,反映科技業與能源業者人氣的「此消彼長」。

標普道瓊指數公司表示,新調整「藉由移除類似領域重複的企業,增加新類型的企業,協助指數多元化,更良好地反映美國經濟。」

 
TikTok提告 控川普禁令違憲
編譯林育正/綜合報導聯合報

TikTok公司廿四日正式控告美國川普政府,指控川普禁用TikTok的行政命令違反正當程序,且濫權侵害用戶權益。訴狀中要求法院發布強制令,阻擋川普政府執行這項命令。

川普指TikTok背後為中資,可能取得用戶資料等訊息,威脅國家安全。八月六日,他發布兩道行政命令,要在四十五天之內禁用TikTok和通訊軟體微信。八月十四日,他再發布另一項行政命令,給TikTok母公司北京字節跳動九十天時間放棄在美資產和在美國蒐集的資料。

TikTok稱川普的行政命令,是以選戰為目的的反中行為。TikTok和「字節跳動」否認白宮指控,表示企業非常重視保護美國使用者資料和隱私。TikTok的技術經理萊恩也為一千五百名員工挺身而出提告,表示若川普執行行政命令將使大量員工失業,萊恩說:「政府不該做出這種決定。」

TikTok和字節跳動正尋求永久的強制令,阻擋川普執行行政命令。字節跳動指控川普政府違憲,未給予公司回應的機會,便強制下令禁用。訴狀中同時指川普的命令以「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干預國際商務,涉及濫權且侵害TikTok用戶權益。

在訴狀中,川普、美國商務部以及商務部長羅斯皆被列為被告。

「奧斯頓與博德」法律事務所合夥人維特認為,法院可能不願意在國安議題上與總統作對;若法院的判決有利TikTok,可能削弱總統的權力。

川普政府表示,二○一七年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立法,規定中國企業有責任支持國家情報工作,美方應格外提防。不過TikTok表示,TikTok在美國為獨立營運,不受中國影響。

在川普的禁令下,字節跳動正洽談出售TikTok在北美、澳洲和紐西蘭業務,可能的買方包括微軟和甲骨文兩間大型科技企業。

 
美中貿易會談 釋合作意願
編譯任中原、記者林則宏/綜合報導經濟日報

美、中兩國貿易代表25日舉行視訊會議,評估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執行進度,雙方再度確認第一階段協議的各項承諾,並認為協議已取得進展,展現雙方均有合作的意願,也顯示兩大經濟體未完全脫鉤;美國商務部官員並表示,雙方同意為推動進一步協議創造條件。

美中展現合作氛圍,緩和了投資人對於雙方關係惡化的憂慮,加上Moderna與阿斯特捷利康等藥廠陸續緊鑼密鼓地測試新冠疫苗,提振市場信心,全球股市25日盤中走高。

美國貿易代表賴海哲、財長米努勤及中國大陸副總理劉鶴25日舉行視訊會議,首度正式評估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執行進度。

美國貿易代表署發表聲明指出,雙方討論了中國大陸已採取的做法,包括保證加強保護智慧財產權,並取消美國金融業者及農產品進入大陸市場的障礙,「雙方也討論到中國大陸將大量增購美國產品,以及未來落實這項協定的行動」。中方在聲明中還提到,雙方也討論如何加強總體經濟政策合作。

大陸新華社報導,雙方就加強兩國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美中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落實等問題進行了「具有建設性的對話」。雙方同意創造條件和氛圍,繼續推動美中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落實。

不過,在大陸的外交辭令中,雙方進行了「具有建設性的對話」,通常指雙方在會談中取得某些進展,但離解決爭端仍相去甚遠。

目前中方在落實增購美國農產品、能源及製造品方面的進度仍嚴重落後。依據第一階段協議,中方須在今年下半年採購上述美國產品約1,300億美元,並到2021年底時採購的美國產品及服務金額,應比2017年的水準高出2,000億美元。航運數據顯示,9月美國對中國大陸出口原油數量將創單月新高,總量最多可能達到3,700萬桶。

中方在執行承諾方面已有所進展,包括修改法規允許多種美國農產品及食品進佔,並取消美商在中國投資保險、證券及期貨業的股權上限。

 
美中貿易新冠肺炎疫苗有進展 標普那指續創新高
紐約25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央社
美中同意繼續落實「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投資人深受鼓舞,加上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疫苗取得新的進展,美股那斯達克和標準普爾指數今天續創新高。

不過蘋果公司股價下跌,使得漲幅受限。

此外,道瓊工業指數下跌60.02點或0.21%,以28248.44點作收。

標普指數上漲12.34點或0.36%,收在3443.62點。

科技股那斯達克指數上揚86.75點或0.76%,收11466.47點。

 
要聞
不只金錢…信託2.0 包辦食衣住行
記者戴瑞瑤/台北報導聯合報

我國總人口數今年正式呈現負成長,二○二五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國人依靠信託「老有所養」的重要性遽增。金管會預計八月底前提出信託二點○,讓信託不只在金錢信託,更擴及到食衣住行。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昨表示,信託非有錢人的專利,有沒有錢都需要信託。

黃天牧昨天下午出席銀色財富管理研討會,他在致詞時提到,目前國內的信託業多為銀行兼營,希望銀行能夠多重視這項業務,尤其現在人口高齡化、少子化的社會,推動這項金融商品跟普惠金融有關。

「信託不是只有跟有錢人有關,有沒有錢都需要。」他說,人口老化、財富分配不平均已是全球趨勢,年輕人沒工作不可能買房子,老年人也惶恐,能夠幫助他們,信託是選項之一。

信託公會理事長雷仲達表示,人口老化給國家帶來各種挑戰,包括高齡人口經濟安全、財產管理、生活需求給付、養老照護等等,種種層面需要解決,信託功能十分廣泛,運作上深具彈性,金管會提出信託二點○,讓信託能貼近民眾生活各種面向需求。

信託公會秘書長呂蕙容說明,過去信託財產運用於投資理財的占比高,提供的服務仍偏重理財,不過高齡人口面臨的金融需求已不僅僅於理財,未來信託二點○將會擴及食衣住行等層面。

但目前銀行真正從事「安養信託」的很少,大部分都是金錢信託,是否因銀行專注於獲利?黃天牧說,目前安養信託約累積三百多億、六千件左右,不能說銀行獲利不對,但商機跟社會責任要取得平衡。另外是民眾觀念宣導不可能立竿見影,要一步步做到。

目前已有金融業開始行動,例如台北富邦銀行將信託部門進行升級與調整;合作金庫銀行透過資源整合,結合不動產、保險以及投資,打造一條龍的「二代共生宅」與安養服務。

若未來信託二點○順利上路,退休族群可依需求打造客製化的信託退休服務,例如退休前結合銀行理財、授信、保險等商品累積資產;退休後,則可結合以房養老或與由業者合作提供多元居家照顧等。

 
國泰金談印尼踩雷…加倍賺回來
記者葉憶如 / 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國泰金控(2882)旗下壽險子公司國壽投資印尼銀行Mayapada認列損失140億元,總經理李長庚昨(25)日下午在法說會稱此案「出國留學學費較貴」,當是上了很重要一課,未來也希望像日劇《半澤直樹》男主角所說,「要把它加倍賺回來」。

至於是否增資這家印尼銀行,李長庚說,第一個前提是一定要取得印尼政府同意,取得逾51%股權的控制主導權,有主導權能改善公司治理,第二個前提是需有印尼政府特別核准放寬外人投資上限四成的法令限制,若未來公司營運步入常軌,業績好轉,投資還是有機會回沖。

李長庚透露,未來若有機會增加持股,印尼方希望銀行或金控增資,預計再增加 13.7% 股權,但還在談細節;目前要看金控帳上現金是否足夠,Mayapada 現在價格相對不高,可能不必增資,也沒有大幅籌資規畫。

李長庚認為對Mayapada有一定主控權之後,做好基礎建設、人員訓練及商業模型,後面花點時間讓銀行上軌道,還是有機會。

 
新光金新任總座吳欣儒 穩健擺第一
記者 陳怡慈經濟日報
1979年次、現年41歲的吳欣儒打敗玉山金控(2884)前總經理、現任玉山銀行董事長黃男州創下的紀錄,成為國內最年輕的金控總經理;新光人壽是新光金的核心子公司,領航57年歷史的新壽,她淡化個人色彩、凸顯團隊,以「穩」字訣跨出第一步。

「沉穩、內斂、隱忍」,這是長年觀察吳欣儒人士對其形容。一件事情可以看出這樣的人格特質,吳東進的三個小孩當中,吳欣儒的脾氣並非最好、甚至可能比大姊新光人壽副總吳欣盈還剛烈了點,但任職新光金集團16年當中,卻是幾乎不曾看過吳欣儒在公司發脾氣。

昨天金控總經理交接,吳欣儒先談及新光集團創辦人、爺爺吳火獅的名言「誠信與回饋,維持現狀即是落伍」,強調會秉持新光金創辦人,即父親吳東進的理念,以「穩定發展」為經營宗旨。

接著提到,面對美中貿易戰、供應鏈移轉、大國競相推出寬鬆貨幣政策,她會維持穩健的經營原則及審慎態度,打團體戰,為股東及員工創造最大的價值。

 
海外股利匯回 留意時間點
記者程士華/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境外資金專法邁入實施第二年,許多台商搶搭第一年優惠的尾聲提出申請,但卻有部分企業申請搞烏龍,中區國稅局指出,專法施行日之前已經獲配的海外股利,並不適用專法,也不能享優惠稅率。

《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提供為期二年的新管道,讓海外台商匯回資金,官員表示,無論是台商個人,或以事業體的名義匯回皆可,但若是以營利事業法人身分匯回時,基於國際反洗錢規範,只限定於「海外轉投資收益」才能匯回,也就是有董事會、股東會議事錄為憑的股利分配,才可依法匯回。

官員指出,由於境外資金專法是於2019年8月15日才正式立法上路,雖然對個人匯回資金較無嚴格限制,但是企業戶要匯回資金,必須留意獲配股利的時間,部分企業欲主張某筆海外資金是過去曾獲配的股利,但國稅局審核發現獲配期間是在專法施行日前,其實並不能適用專法。官員表示,企業戶在申請專法匯回時,都必須附上股東會或董事會議事錄,國稅局很容易透過勾稽查核,發現資金並非在專法施行期間決議配回。

專法施行已經邁入第二年,2021年8月14日便即將落日,官員指出,專法也規定,施行日起算二年後才獲配的股利,不適用專法給予的優惠,這意味著企業若想趕上第二年優惠,別忘記盡早在明年8月14日前完成海外股東會決議,才能順利申請資金匯回。官員表示,採用境外專法匯回資金,可以免受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所得稅法》等規定課稅。

 
高鐵獲利恐衰退 五年多首見
記者楊文琪/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灣高鐵公司自1997年通車營運以來,到去年的運量已連續13年成長,去年載客量達到最高峰的6,741萬餘人次,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運量與營收雙雙下滑,運量成長紀錄恐於今年中斷,而獲利也可能是高鐵於2015年5月完成財務改善方案後,出現首次衰退。

據統計,台灣高鐵通車第一年運量為1,555萬餘人次,十年後(2006年)成長3.6倍多,達5,658.6萬餘人次,營收也因此大幅成長。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