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

台灣地方政治何以成為國民黨的禁臠?權勢者的勝利手冊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3/24 第122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台灣地方政治何以成為國民黨的禁臠?權勢者的勝利手冊
沒有人定勝天的命,又要怎樣「做自己」?
封城防疫的歷史,隔離從來不曾消失,未來更將成為常態

新書鮮讀
台灣地方政治何以成為國民黨的禁臠?權勢者的勝利手冊
圖/前衛
書名:《社會事—權勢者的勝利手冊:台灣地方政治史的50個關鍵字》

內容簡介:第一本從50個關鍵字認識台灣地方政治專書!黨國結構.地方派系.黑金利益,生猛躁動的台灣選舉有效之術!五十篇關鍵字文章,揭露國民黨和地方派系,地方派系與選民之間利益交換的恩庇侍從體制,細數地方政治盤根錯節的愛恨情仇史。【砂石.暴力.配合款】、【宮廟.樁腳.農漁會】、【圍標.回扣.保護傘】,回顧台灣「西西里島」化的90年代社會氛圍,見證錯綜複雜的地方派系、盤根錯節的黑金利益,以及牢不可破的恩庇侍從體制的進化、潛行與瓦解。台灣地方政治何以成為國民黨的禁臠?直擊撨代誌(tshiâu tāi-tsì)與搓圓仔湯(so înn-á-thng)血脈噴張的第一衝突現場繪圖。

☆一舉掌握1970年代以降台灣政治勢力變動圖,從一黨獨大到兩黨抗衡,看台灣如何走過既動盪又寧靜的民主化時代。

【關於本書】中華民國支配的選舉遊戲,造就台灣現今的權力分贓,揭開台灣民主化的幽暗面,端看地方黑金派系的鍊成陣

台灣從日治到民國以降,外來政權皆企圖以地方選舉攏絡仕紳菁英與地方派系。這樣的收編扶植,的確對鞏固政權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但地方派系累積實力後不願再任憑國民黨支配,加上一九八ま年代民進黨成立和經濟飛速成長的社會環境,造就了國民黨與黑道結盟出馬競選、商人為鞏固事業拉攏黑道進入商場、國民黨選舉時再與商人金主合流牟利——國民黨、黑道、金主三位一體的「黑金政治」時代。

進入一九九ま年代,台灣開放立法委員全面改選,然而關係著國家整體發展的立法院,卻成為了地方勢力與商賈巨富透過買票賄選向上晉升,玩弄權力與金錢的「黑金殿堂」。與此同時,地方上的候選人在神明的「見證」之下,協商買票金額,擔任縣市議員的黑道大哥大筆一揮,把掃蕩八大行業的預算通通刪除,而普通老百姓只因為選舉當天「投錯人」,一離開投票所就被小弟抓去痛毆一頓……

本書將這些台灣民主轉型過程中地方上各種光怪陸離的政治現象,彙集成四大章節總共50個關鍵字,以淺顯易懂的故事一一分析那些鎂光燈焦點之外的權勢競爭細節,包括了:候選人在選舉期間,究竟是透過那些組織團體匯集選票與經費?競選團隊如何無視選舉法規,利用種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手段贏得選舉?政治人物在網路不發達的年代,要怎麼操縱媒體,樹立形象?以及那些從政背後的真正目的:以政治權力為手段,到底能帶來多麼驚人的利益?

這50篇關鍵字透視出的,是我們這一代台灣人所不熟悉,卻也必須了解的地方政治歷史,也是今日持續發生,無法逃避的選舉真實面貌。

作者介紹:張辰漁,現為世界柔軟數位影像文化總監,致力於開發具台灣元素及人文精神的作品以推行歷史普及。創作含影劇、動漫畫、桌遊、社會設計等領域。目前正推動「漫談台灣」台灣史系列漫畫及以諷刺方式反映社會真實脈絡的跨領域創作「社會事」系列。

莊岳燊,台東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目前任職於世界柔軟數位影像文化。相信「故事是生活的隱喻」,希望透過創作讓大眾發現社會的更多面向,並期許藉著說故事發揮影響力。

曾沅芷,台大歷史學碩士,自從人生脫離學術界之後就不斷尋找自己的定位,目前結合研究能力與寫作技巧,以文字工作為人生道路,希望能在這條路上不斷精進。

許雅玲,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著有《圖解台灣史》(晨星,與王品涵、郭婷玉、莊建華合著)、《黑色怪譚:讓你害怕的,真的是鬼嗎?》(聯合文學,與艾德嘉等合著)。

吳昌峻,台大歷史所博士生,曾鑽研近代史中外關係,領域擴及政治、商業、交通與宗教,亦曾為教科書以及「故事」網站撰寫歷史文章,對歷史普及有高度興趣。

陳力航,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著有《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前衛)。與他人合著則有《圳流百年》(方寸)、《黑色怪譚:讓你害怕的,真的是鬼嗎?》(聯合文學)、《不能只有我看到!台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圓神)。

搶先試閱:〈流水席〉

紅色的圓桌鋪著塑膠布,上頭擺滿了各式菜色:熱湯中的雞肉和蘿蔔早已燉的軟爛,大封(台灣閩南語,指滷蹄膀)透著油亮的醬色,米糕上面豪邁的灑滿了櫻花蝦,四周還鋪上了五六隻紅通通的紅蟳。飯後除了西瓜葡萄等水果盤,還有抹滿鮮奶油的西點蛋糕……。跟著台灣經濟飛躍性成長的腳步,流水席文化在一九八ま年代開始蓬勃發展。除了婚喪喜慶之外,選舉投票前的辦桌排場,同樣盛大精彩。

一九九三年縣市首長選舉前夕,國民黨以慶祝九十九年黨慶名義,為黨籍台北縣長候選人蔡勝邦以一千七百桌造勢後沒幾天,台南市長候選人林南生就在十一月二十五日舉辦了一場「五萬世紀大餐會」。這場流水席餐會席開五千桌,一舉創下當年選舉紀錄,沒想到還是無法應付前來捧場的支持者。林南生競選總部加訂了七千個便當,又買了兩千五百個點心餐盒,還是全數發完。

根據當時媒體統計,蔡勝邦和林南生大開宴席,一個晚上合計就要花掉一千五百萬台幣。在其他選區,候選人可能會在餐會中加上歌舞表演或小姐脫衣的清涼秀,還要多支出一、兩百萬元。如此龐大的開銷,即使沒計入今日的通貨膨脹,仍然讓人瞠目結舌。

一九九ま年代初期,候選人在競選總部安排流水席,原先只是提供給工作人員的午、晚餐。但有些厚臉皮的民眾,仗著候選人不願意在選舉期間得罪選民的心理,便上門用餐,把辦桌當成節省伙食費的方法。漸漸的,候選人設置的流水席,變成聚集選民的一種造勢活動。民眾前來享受美食的同時,候選人就在舞台上發表政見、舉辦演講,讓選民更了解自己。

但是,這些流水席的規模,卻一場比一場還浮誇。由於選舉辦桌不會發送邀請函,沒有限定參與者身份,候選人沒辦法準確估算一次餐會總共會有多少支持者到場,有時就會發生桌數不足的現象。加上辦桌性質不同於募款餐會,民眾不用付錢,在撿便宜心態作祟下,實際到場的人數往往超乎預期。在一篇一九九三年的報導中,記者紀錄了當時的誇張景象:候選人辦餐會常引來大批食客,不但坐無虛席,常常還要臨時追加便當、炒米粉、地毯式收購附近食品店的西點麵包;甚至請向隅的民眾到附近餐館飽餐一頓,所費不貲。

如此大肆揮霍,在麵包店掃貨、餐廳包場,實際上卻不一定有提升支持度的用處。就像前面所說的,許多民眾參加流水席,目的只是為了飽餐一頓,省去自炊的麻煩和成本,有些人甚至攜家帶眷,但最終還是不會投票支持。舉例來說,同年選舉,國民黨台南縣長候選人黃秀孟一樣在選前大開宴席,甚至連續舉辦了四場,但民進黨對手陳唐山陣營發動「圓桌部隊」,帶領三千位民進黨支持者到場白吃白喝,酒足飯飽後還指控黃秀孟賄選。

那麼,為什麼還有人要辦這種高花費低效率的造勢活動呢?對候選人來說,在造勢場合有越多人到場支持,就代表自身陣營的「氣勢」越強,能夠塑造出高支持度的表象和選舉熱度;有些候選人或背後金主,則透過鋪張排場,宣告自身實力,傳達給民眾「我就是有錢」的霸氣形象。

但選前流水席的熱潮,經常引起競爭對手質疑根本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賄選」。在選舉期間,候選人辦桌請客的同時,不免會尋求民眾的支持,而這種藉提供利益,意圖改變選民投票意象的行為,就構成了賄選。同時,媒體也出現越來越多報導,批評選前流水席帶來的負面形象,形容選舉因此淪為「吃飯比賽」,促使候選人減少這種競選方式。然而,選前辦桌在近年逐漸絕跡的原因,恐怕還是因為這種方式的效果實在太差了—被民進黨陣營發動支持者吃辦桌的黃秀孟,民調仍舊沒有起色。選舉結果,陳唐山奪下百分之五十三的選票,入主台南縣政府。

參考資料

1.許丕英,〈五千桌餐會大爆滿 林南生向向隅者致歉〉,《中國時報》,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第十四版。

2張景為,〈選戰流水席 吃到最高點餐會加上淸涼秀 每晚花掉上千萬 選票落誰家心裡有數〉,《中國時報》,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第八版。

3.〈競選 大擺流水席 不少民眾飽餐一頓〉,《中國時報》,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二日,第十五版。

4.〈選舉料理加料 選民最樂 樁腳辦桌好交差 餐飮業者才是最大贏家〉,《中國時報》,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二十六日,第八版。

5.〈黃秀孟流水席成話題有人指摘民進黨派人攪局 陳唐山陣營質疑涉賄選〉,《中國時報》,一九九三年

十一月十六日,第十四版。

6.〈台南縣: 各候選人總得票數〉,《中國時報》,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第十三版。

▶▶ 閱讀更多 前衛 張辰漁主編、莊岳燊、曾沅芷、陳力航、許雅玲、吳昌峻《社會事—權勢者的勝利手冊:台灣地方政治史的50個關鍵字》

 
沒有人定勝天的命,又要怎樣「做自己」?
圖/寶瓶文化
書名:《我不是自己的》

內容簡介:沒有人定勝天的命,又要怎樣「做自己」?《壹週刊》最受矚目專欄「坦白講」浮世眾生的破碎與縫補人生。詹宏志:「赤裸裸的真實,真實到你幾乎不忍直視。」

▍他們死過千百回,遍體鱗傷的不只是肉體──關於噩夢、匱乏、軟弱,及其後的妥協、醒悟與寬恕。

●他是盲人按摩師,卻被客人要求「做黑的」,同事被騙走百萬元,他只覺得自己不被當人看。

●他是徵信社老闆,看盡同業為賺暴利設局抓姦、謀財害命,依然勸和不勸離,只因他懂家庭破碎的艱辛。

●他是讓父母罰單、貸款繳不完的公子哥,直到跑車開到睡了一場長達九天的覺,才驚覺與死亡擦身的自己,過去玩的不是花天酒地,而是命。

●「你已經砍我三刀,不可以再殺我了!」她在鄭捷隨機砍人時,為按求救鈴而被砍傷,如果重來一次,依然要奮力阻止。

●「騙扁小子」黃琪、曲家瑞的老二情結、非法賺進百萬元的國中生、十二歲開始下海養家的性工作者、災害過後,一大家子裡的倖存者……

平凡的小人物,個個過著如戲的人生。在欲望與生死的邊緣,有人堅持有底線的尊嚴,有人交出自己的靈魂,向魔鬼做交易。

記者,逃亡者,出櫃者,為父頂罪,慣竊,關懷者,無法選擇父母的孩子……百餘則真實人物故事,收錄自《壹週刊》長期最受矚目、百萬人次點擊專欄「坦白講」與「壹號專題」。

生命是一連串的操之不在己,那些讓人不計代價填補的黑洞、一輩子揹著祕密贖罪的噩夢,一切對愛的渴求、如獸的欲望,都在資深人物記者陳函謙的筆下,幾近鮮血淋漓地呈現。

作者介紹:陳函謙,1976年生,畢業於師大國文系、清大中文所。喜歡聽故事、說故事,十八歲時覺悟自己的作家之夢終要幻滅,於是立志當記者。曾任職中國時報市政組、壹週刊與鏡週刊人物組共十餘年,以及四年全職媽媽。擅長小人物採訪寫作,合著有《有故事的人,坦白講》。目前任職於鏡傳媒。

搶先試閱:〈十一人只剩我一人〉

翁瑞琪/46歲/農/高雄市甲仙鄉小林村

二○○九年八月十三日

父親節前一天,雨很大又停電,全家摸黑掃水,清理到晚上十點多,都累得睡熟了。我除了種田,還兼差家庭代工,擔心放材料的工寮淹壞,我整夜睡不好,透早五、六點就穿好雨衣雨鞋,走十分鐘的路去巡一下。

巡了一圈,我想回家去叫大兒子一起來搬東西,又想還早,讓他再睡一下,就轉頭跟隔壁人家講話。講沒一分鐘,突然砰砰兩聲,抬頭一看天都黑了,我趕緊衝到二樓去看,一千六百公尺的山整片崩落,村子整個埋掉,阮厝也嘸去。

我當場哭出來,腦袋空白,想說按呢是要怎麼救?鄰居大喊:「緊走,土石流來了!」把我拖走,我才回過神來,抱著鄰居的小孩拚命跑,土石流已經蓋到我身後五十公尺。我家十一個,剩我一個。我媽媽、太太、女兒、兩個兒子、媳婦、孫子、我弟媳、弟弟的女兒和兒子,攏總嘸去了。

上個月,我大媳婦生一個孫,好可愛,我天天抱他、哄他。我的大兒子很帥,身高一八四公分,大學才讀一半,女朋友就懷孕七個月。他也不敢講,是親家打電話來我才曉得,使我真歹勢。我們連喜酒都來不及請,想等媳婦生完孩子再補請,日子也看好了。

我們家沒在過父親節,但兒女往年在外地念書,都會寫卡片給我,簡單幾句父親節快樂,我就很感動了。今年,兒子也當爸爸了,他休學邊照顧太太、邊等當兵,媳婦還在坐月子,半夜囡仔哭,都是他起來餵奶換尿片,讓我放心不少。

我小兒子今年升國三,最乖,去哪裡都會跟我說;我女兒今年從大學畢業,前幾天從台北回家看嬰兒,全家人聚在一起,很圓滿,哪裡想到,一瞬間全都沒了……

我們在山上躲了兩天一夜,才等到直升機。未來要怎麼打算?先找親人投靠吧,以後的路還很長……要找屍體,一定是沒有了,這不是普通土石流從房子後山滑下來,而是整座高山垮下來啊。

我不想放棄,但知道沒望了。搜救人員去找,也是找一個心願,看有什麼遺物,不然什麼都沒了,剩我一個人。若有親人的遺物,將來看到還可以思念一下……

▶▶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 陳函謙《我不是自己的》

 
封城防疫的歷史,隔離從來不曾消失,未來更將成為常態
圖/商周出版
書名:《隔離:封城防疫的歷史、當下與未來》

內容簡介:隔離從來不曾消失,未來更將成為常態,你我隨時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歧視的「帶原者」,後疫情時代必備讀物,結合田野調查、公衛、歷史與社會學,全面理解隔離的社會心理與意義!

「隔離」(Quarantine)源自義大利文「quarantena」,意思是「四十天」。人類對抗瘟疫最古老的回應,就是把「可能染疫」的人和「健康的人」隔開。隔離是人類面對未知的本能反應,卻也涉及監控、收容和控制,成為剝奪人權的手段。

隔離的歷史,就是一部公衛發展史,也是一部關於恐懼、濫權與獵巫的歷史,本書的基本假設是:因為人類是混亂的、有缺陷的、自私自利的存在,隔離過去一直存在我們的歷史裡,也會是我們未來的一部分。正如在寫作過程中爆發的 Covid-19。有效管理人口的隔離措施,被證明是控制新的疾病、降低死亡率,以及避免經濟和社會崩潰的最好方法,雖然至今仍然有人心存懷疑。

本書起源於調查歷史上的隔離措施,直到Covid-19爆發,這段歷史瞬間成為現在式。作者以歷史寫作和田野調查的方法,採訪各地醫院和城市,並且回顧歷史遺址,細述瘟疫和隔離或封城的種種問題和面向。從1377年黑死病爆發的第一次封城,一路談到今日的方艙醫院、炭疽郵件與太空污染。並指出:從古到今隔離的失敗,都是來自人們對於隔離本身的恐懼。

後疫情時代,隔離已經成為常態。在危急狀態下如何管控人口、個人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都是必須面對的議題。本書的翔實調查與分析,能夠帶給社會一個指引。

作者介紹:傑夫•馬納夫,作家、記者、建築師,經營科技網站「BLDGBLOG」,也是《紐約客》The New Yoker、《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亞特蘭大雜誌》Atlanta Magazine、科技雜誌《連線》Wired的固定撰稿人。著有暢銷書《盜賊眼底下的城市指南》A Burglar's Guide to the City。

妮可拉•特莉(Nicola Twilley),作家,也是屢獲殊榮的podscast「Gastropod」的聯合主持人,擅長從歷史與科學角度研究食物與相關議題。作品時常見於《紐約客》,目前住在洛杉磯。

搶先試閱:〈隔離從來不曾消失,未來更將成為常態〉

這其實多少有點諷刺。如今,隔離檢疫常被認為是中世紀的、甚至原始的做法,但在黑死病時期,它在許多方面都是一種相當成熟且現代的方式。儘管如此,隔離檢疫在當時也和現在一樣飽受批評。我們在圖書館中回溯時光,研究了貝爾蒂納托和穆納里收集的地圖與論文、如美麗漩渦般的黑色和紅色墨水所描繪的山陵與城市、器官與循環。穆納里告訴我們,義大利不同城市的醫學院會彼此競爭,對鼠疫也有不同的解釋。

貝爾蒂納托一邊翻譯一邊點頭,並補充:這種醫學派系已經是長年的問題。當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管轄全球遏制傳染病威脅的法律架構)的最新修訂版時,貝爾蒂納托也是代表義大利的團隊成員。他告訴我們歐洲不同地區的專家充滿分歧,更別提那些更遙遠的地區了,這使談判足足停擺了數小時。貝爾蒂納托說:「關於那些衛生法規的爭論,跟五百多年前威尼斯的爭論根本如出一轍。」這是他研究隔離的歷史與未來時反覆出現的主題。在他看來,我們似乎註定要再度犯錯,卻也有幸再度成功。

他指出,即使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實務操作也跟早期的醫學理論和迷信觀念脫不了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到了二十一世紀,實務依舊是公衛領域的核心。穆納里指向攤在桌上的各種醫學手稿,包括一份十五世紀反對傳染理論的手稿。這些資料都說明,在腺鼠疫肆虐歐洲將近一百年之後,人們對於腺鼠疫的發生原因或如何預防傳播仍然沒有共識。在歐洲各地,應對流行病的種種措施,包括從放血等古老的醫療技

術,到屠殺城市裡的所有猶太人來平息上帝怒火(在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中,猶太人

不僅拒絕承認基督是彌賽亞,也對基督受難負有直接責任。)等種族屠殺的恐怖行徑,最終都被證明既無效又殘忍。事實上,在一五一六年,威尼斯還建立了歐洲第一個官方「猶太人區」(ghetto),將隔離的衛生理論應用到猶太人身上,他們被強迫遷移到卡納雷吉歐區(Cannaregio)的一座小島,那裡唯一的交通路徑只有兩座帶門的步行橋,而且每晚都會上鎖。

因此,對貝爾蒂納托而言,威尼斯隔離檢疫的故事,並不是科學進步戰勝了迷信及獵巫的濃霧,而是更有警世意義,提醒我們今日仍然面臨同樣的挑戰。人民仍然常常不信任醫療當局。針對究竟該怎麼對抗傳染病散播,市府官員與宗教領袖、商人與公衛專家,或是醫生與病患之間,都還是爭執不休。無論是小販或總統,都有人支持根本未經證實的療法,外來者和少數族群也依然被不合理地視為疫情爆發的罪魁禍首。貝爾蒂納托彷彿已經預料到不久後的二○二○年,在義大利嚴峻的冠狀病毒疫情期間會發生什麼事情。他提醒我們務必記住:想說服人們相信隔離檢疫、經濟停擺、佩戴口罩等公衛措施對他們最有利,需要極大的信任、領導力與社群凝聚力。而正是因為隔離檢疫承認不確定性,所以很多人認定施行隔離,就等於專家和領導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諷刺的是,如果熟知隔離檢疫的歷史起源,你會發現,如今更偏向迷信的居然正是檢疫。

地圖和手稿來來去去,舊檢疫站的樓層平面圖、解剖圖,然後是郵輪行程及飛機航線的地圖,貝爾蒂納托警告,威尼斯等城市依然與傳染病的世界息息相關。伊波拉病毒(Ebola)、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COVID-19 等大流行的輪廓,在二○一六年就已經很清晰了。我們談了好幾個小時,直到日落,早已遠遠超過預計時間,最後穆納里道了晚安,把這些珍貴材料小心放回檔案庫裡。

此時,貝爾蒂納托的眼睛一亮,端出了一個驚喜:一套他委託義大利的戲服設計師所製作的特別服裝,設計師名叫伊莉莎.科貝洛(Elisa Cobello),是他朋友的女兒。他從包包裡取出兩套服裝,一套是二十一世紀的泰維克(Tyvek)個人防護裝備,就是他在非洲治療伊波拉患者時穿的那種;另一套是依照貝爾蒂納托的要求縫製的,一件黑死病時代的瘟疫醫生長袍,配有一個喙狀頭盔。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我們談話時,這個頭盔居然一直藏在他的包裡。

貝爾蒂納托接著花了二十分鐘,在我們面前穿上這套中世紀威尼斯的瘟疫醫生服裝,同時指導傑夫如何以正確順序穿戴現代的個人防護裝備。這兩套服裝都需要遵循一套費力的穿戴步驟,即使在非緊急情況下,都不容易穿戴正確。貝爾蒂納托這麼做,並不是想表達現代醫療裝備就跟塞滿百花香(potpourri)的鳥喙面具一樣無效。完全不是這樣。相反地,他的重點是:人類在回應我們不理解的事物時(不論是黑死病、伊

波拉病毒,或是幾年後出現的COVID-19),採取的方式之一就是制定規約和程序,當我們試圖戰勝眼前的未知,這些儀式性行為會讓我們安心。從薰香草藥到乾洗手、從威尼斯的檢疫站到高級防護設施,它們都能減少接觸和限制暴露,將陌生的威脅拒之門外。

兩人就這樣全副武裝,並肩站在一起。傑夫穿著連帽泰維克防護服、戴著N95口罩及護目鏡,汗流浹背;貝爾蒂納托幾乎全身都包在他的恐怖片服裝裡。下一秒,我們聽到外面的走廊傳來一聲驚呼,是個保全人員發出的。當這奇形怪狀的兩人回望著他時,他看起來困惑不解,而且頗為驚恐。原來,當我們吹毛求疵,努力想遵循正確步驟穿上防護裝備時,我們全都忘記時間了。圖書館已經關閉將近半小時。那位保全以為他巡邏時已經空無一人,沒想到卻撞見這個文藝復興神祕儀式混搭生物危害防治的活動。

貝爾蒂納托脫下面具,保全看到他的笑容後鬆了一口氣,兩個人用義大利語交談了幾句後大笑起來。

▶▶ 閱讀更多 商周出版 傑夫•馬納夫、妮可拉•特莉《隔離:封城防疫的歷史、當下與未來》

 
隱形牙套必看懶人包 這3點別忽略
隱形矯正有戴才有效,牙齒才會照著計畫走,仰賴患者高度的自律,否則會影響成效。一天至少配戴20到22個小時,戴的時間越短,矯正效果越小。按照醫囑根據矯正器的序號配戴及更換,切記不能無順序地混亂配戴矯正器。

好設計,挖掘的是情感與文化
一向有「詩人主廚」之稱的義大利廚神馬西默把料理視為是愛的一種表現,對他而言,自己所創辦的米其林三星級餐廳Osteria Francescana是一間充滿創意的實驗室。馬西默擅長借用其他藝術家的奇思妙想打造出讓人口目一新的作品,同時藉此重新演繹傳統義大利美食,將其帶往美麗、前衛的新世界。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