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5日 星期三

【今周刊1188期】看著他、讓他自己來,才能走更遠 不孝的愛


【or旅讀中國電子報】提供獨特多元的中國旅遊提案、文化觀察參照,讓你藉旅遊、深入生活之際,掌握其脈動。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19/09/25第638期
直接訂閱: | 訂閱 / 退訂| 歷史報份 | 今周刊網站
讓父母去住安養院是「不孝」?
于美人:觀念不改,是要逼死小孩嗎
中國黑手已伸入香港校園!
聲援佔中教師「被離職」
通過「愛國考驗」才有研究經費
 
   
封面故事
   
讓父母去住安養院是「不孝」?
于美人:觀念不改,是要逼死小孩嗎
今周刊•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于美人日前在「什麼道理?」節目上討論到老後照顧問題,擁有一對龍鳳胎子女的于美人有感而發地說:「我也提倡到機構照護。」

她甚至表示,自己人生最後10年時,也要去住安養機構。理由是「這一照顧就是10年、20年,我人生最後的10年,剛好是她人生最精華的10年,我從小栽培她長大,為了就是讓她展翅高飛、鴻圖大展,然後我最後的10年綁住她人生最精華的10年,我這一路的栽培是什麼意思呢?」

不想綁住孩子的于美人要選擇什麼樣的終老方式?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35歲才生小孩,到了70歲,女兒才35歲,正是她人生最好、最精華時刻,如果將時間完全綑綁在我人生最後的10年,要她照顧我,我覺得真是沒有道理的事情。

「孝順」應要重新解釋
少子化時代 觀念要與時俱進

現在少子化,如果是獨生子女,假如有婚姻,一個人要照顧自己父母、對方父母4個老人……,不是孩子不願意做,是根本不可能做到。除非,他是大企業家,有能力幫家中每位老人找一個看護。所以,是該改變觀念的時候了,不改變,難道要逼死小孩嗎?

所以,我年老時會選擇到養老院,我可以自由選擇要養老的地方,而不是被送去,這就跟換房子一樣的道理,我只是換一個地方住而已。

可能有人覺得讓父母去住安養院是「不孝」,但是,傳統孝順的定義應該要重新被解釋。過去,社會有大家族支撐,彼此可以互相照顧,但現在處於少子化時代,觀念也要與時俱進。

「一直以來,我認為「久病床前無孝子」不應該是一個諷刺,而是一種體諒與了解,因為(父母)久病,真的很難要求(要有孝子出現)。我認為,所謂的孝順是父母年老時,他們和我們都能將日子過好。

只要在他們臨終前10年好好被照顧,那麼讓誰照顧有什麼關係呢?這是我要提倡的信念,一直講一直講,慢慢形成共識,就能破除背負不孝的壓力,也是放過自己的小孩。

過去10幾年,我接觸過如門諾醫院或其他老人團體,幫助他們募款,同時也從國外案例發現,在養老機構中也能提供被照顧得很好的服務,所以我對年老時到機構生活並不排斥。

我認為人老時,還是要維持一種人我互動往來的關係,跟同年齡層的人聊天,推薦我們同時代的歌曲等等交際,而不是讓外傭推著輪椅帶我到公園。

50歲就要考慮老年
放手才自私 把承擔留給自己

人在50歲左右就要開始考慮面對老這件事。我40多歲準備換房子時就想到有可能在這裡度過老年,也意識到小孩長大,代表未來有天他們會出去,我要自己過生活,所以要開始準備了。

所以我不會買有階梯的樓中樓,裝潢時,從門口到浴室,輪椅都能通行,在整體設計時就要想到以後。另外,很多父母都拚命準備教育基金,沒有考慮到自己的養老基金。其實,孩子讀到大學後,就應該為自己養老存錢,到老時才有所保障,清爽無負擔。

不放手才自私,放手其實是把更大的承擔留給自己。只要女兒加倍幸福,就是對我最大的報答,而不是因為不孝的觀念被霸凌、被道德綁架。

我只要臨終時最後吃進的那口食物是甜的;如果我失智,不要騙我說我喜歡吃花生口味,其實我愛的是芝麻;死後喪禮桌上奉飯要用鼎泰豐的炒飯,而且要加醬油,無論多貴都要加。這些我都交代好了,遺囑也立好了。

我不會忌諱談生死,有次我還問女兒:如果我離開,最懷念我的會是什麼事?她回答:牛肉麵、滷肉飯……種種食物名稱。其實我是把問題丟給她,希望這些懷念能留給她,成為她的力量支持。每個人終究都要離別,只能祝福對方到美好的地方,如果有來生,再遇見時,才會讓更好的自己與對方再相見。

在高齡化的台灣,照顧者比被照顧者更早倒下,不再只是家庭內部的家務事,而是社會共同問題。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188 期 謝謝!)

中國黑手已伸入香港校園!
聲援佔中教師「被離職」通過「愛國考驗」才有研究經費
今周刊•撰文:張正一

近日一份人權組織的報告揭露,中國介入大學校園的力度,正傷害香港學術自由與校園人權。港民「反送中」抗爭的當下,報告凸顯的現象格外值得重視。

編按:英國《泰晤士報》在9月中發表最新的《2020年世界大學排名》,即使在「反送中」的抗議及罷課的陰影下,香港仍有6所大學上榜,5所躋身200強,香港第一學府香港大學,排名略升1位,至全球第35名。

然而,在亮麗排名下,中國勢力已經一點一滴,透過各種方法,介入了本來應該維持絕對中立的大學校園中。

由全球39個國家、400所高等教育機構組成的NGO(非政府組織)「險境中的學者」(Scholars at Risk,SAR),在9月24日對全球發表了一份最新報告——《走向卓越的阻礙》(Obstacles to Excellence)。研究結果顯示,當中國雄心勃勃地想要擠進全球學術強權的同時,對學術自由及其他人權方面,卻多有戕害。 不僅在中國境內如此,港、澳、台,甚至國際一流大學,都有中國政府介入的影子。小則干擾學術自由,大則使得學者和學生身處險境。

2014年9月,香港發生「雨傘革命」之後,中國用各種人事及財務的手段,破壞港澳大學自治,也種下了年輕學子踴躍參與香港各項示威遊行的火種。

《今周刊》取得授權,與「險境中的學者」及全球多家媒體,共同發表這份報告(整份報告,請見《今周刊》網站)。紙本部分僅摘錄、整理香港的例子如下:

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香港總督一直掛名各公立大學的校監(chancellor)一職,就表面上來看,有很大權力,但在實際校務運作上,各屆總督都不會主動干預學術自治,各大學的最高負責人為校長(vice-chancellor)。

但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尤其是自「和平佔中」運動之後,香港的行政長官(相當於殖民時期的總督)開始在大學事務方面扮演更主動的角色,包括運用不同程度的權力,來任命香港各大學校委會成員。

對校委會下手
港大副校長任命案鳴第一槍

對香港來說,這是一個不尋常的變化,也引起不少辯論。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中國研究講師凱大熊(Kevin Carrico)曾指出,香港的一些大學校委會變得「政治化,似乎主要對香港行政長官負責。

以香港大學為例,行政長官一人就可以任命校委會24名成員中的7名,包括主席在內。校委會成員中,只有9名是來自港大教職工及學生群體。這樣一來,半數以上的人員組成來自大學以外,與中國關係緊密的人士也在其中。

最具指標性的例子是,香港大學憲政法律專家陳文敏的副校長任命案。

陳文敏時任香港大學法學院院長,也是憲法法律專家,在人權和民主上,以主張自由主義著稱。港大校長馬斐森(Peter Mathieson)透過全球招聘,於2014年12月推薦陳文敏為副校長人選。

這項原本不對外公開的消息,不久之後,卻被一家親北京派報社披露,並指責陳文敏,未能阻止香港大學法學院教師戴耀廷參與佔中運動。

在親北京派媒體攻擊下,香港大學校委會先後兩次拖延陳文敏的任命投票。15年9月25日,校委會投票否決了陳文敏的任命,但並未公布具體理由。

這起風波,引發了師生罷課、肢體衝突,還有兩名學生因涉嫌損壞學校財產的犯罪指控被定罪。此一事件,被視為北京方面在控制香港各大學上的首個重大勝利。

接著,16年4月,嶺南大學決定不續聘中文系助理教授陳雲根。

陳雲根著有《香港城邦論》一書,支持香港有更大自治權,該書出版後,他被稱為「本土派教父」。陳雲根就港陸關係的演講,隨後激勵了由學生領導的本土運動;他也積極參與和平佔中運動。

拿教師開刀
聲援佔中運動竟「被離職」

16年3月,嶺南大學一名官員對陳雲根發出警告,說他的發言太過政治化,據稱還告訴他「說話要小心」,否則將「承擔後果」。次月,陳雲根接到通知說,他的教職未被續約。陳自嘲自己是佔中後的「首例學術犧牲品」。

16年6月,香港理工大學對傳播學和社會科學學者劉小麗,啟動紀律處分程序,起因是她聲援街頭小販。

原來,劉小麗為聲援在抗議中被驅逐的小販,自己捲起袖子,在街上擺攤,最後被警方以違規理由逮捕。香港理工大學對此提出檢討,並認為,劉小麗的擺攤動作,是「校外工作」而採取處分(編按:校方指其賣魷魚所獲的十元利潤屬「校外工作」)。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188 期 謝謝!)

本週好康快訊:

  【好文】同事摸魚,主管都不管?啟示:公司的人都鬼混,你認真就是錯

  【當期】中國黑手伸入香港校園!佔中教師「被離職」通過愛國考驗才有研究經費

  【當期】全聯攜手日本阪急賣一個30元麵包 喊衝刺年營收1300億

  【當期】國泰金控連續5年評比奪冠 國泰金李長庚:地基打好就能搶進世界盃

  【新書推薦】這一天過得很充實

 
U值媒 #教育現場 強力徵求!最高獎金10,000元!
期間限定,在教育這條路上,我們不能安靜等待!U值媒•uMedia 創作投稿平台,強力徵求「教育」相關議題 ,最高獎金10,000元!深議題,淺淺懂,在 U值媒 •uMedia 中,放大你的文字力量!就讓我們在微生活中,尋找我們的視線空間。

Bad memory 是「記憶差」?還是「回憶不美好」?
學生說有一回在美國的同事來台灣出差,說他有"bad memory",他反應不過來,到底這bad memory是指記憶太差,還是指有不愉快的回憶?一時不敢搭腔。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和memory相關、大家可能常犯的錯誤。
 
本電子報著作權屬「今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所有
若您對內容有任何建議,歡迎您來信與我們分享 ! 聯絡我們
電話:02-2581-6196轉207~210 地址:104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96號8樓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