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已經來到十月中旬,衛福部提醒國人,今年的公費流感疫苗從十月一日開始實施至疫苗用完為止。疾管署預測十月下旬將進入流感流行期,明年初將達到高峰,由於施打疫苗之後,至少需要兩個星期才會有足夠的保護力,高危險群的民眾最好把握時間儘快接種。
健康是一切的根本,沒有健康什麼都做不了,所以除了接種疫苗,大家平時一定要注意身體的保養。提到保養身體,日前媒體公布一項調查:台灣民眾每年至少花費一千億來購買保健食品,這個花費足以興建1.5座的101大樓。
睡得好、動得好 醫院少報到
而民眾購買的保健食品前三名,分別是維他命、鈣片及葉黃素;此外,有25.4%的民眾每個月願意花超過二千元購買保健食品。醫生提醒民眾,千萬不要將保健食品當成護身符,除了某些特殊情況需要靠保健食品來補充營養外,人體所需的營養,還是從天然的食物中攝取最好。
每到了秋冬季節,如果沒有適度保養,可能會產生呼吸道不適或皮膚乾癢等現代人常見的秋燥症,到底秋冬應該如何養生?如果這些症狀找上門,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除此之外,平日又應該如何保養身體,降低到醫院人擠人,排隊等看病的機率呢?
知名中醫師李家雄說,好發於秋季的口乾舌燥或皮膚乾癢,基本上都是肝與肺的問題,中國人說「左三魂安然,右七魄自在」,「魂」就是要睡得好,「魄」就是要動得好,這個說法,大家可不要到往生那一剎那才能體會。
飲食 少量、多餐、多變化
人的習慣都是從念頭開始,只要念頭改,習慣就能改,要保養身體,就要養成記錄自己起居、睡眠、飲食、活動狀況的習慣,如果有血糖或血壓問題更要確實執行,體溫也可以記錄。每天做記錄或許很麻煩,但是靠著記錄每天的生理數據,可以隨時掌握身體狀況的變化,尤其是有新陳代謝問題或有家族病史的朋友,千萬別怕麻煩。
國人的很多慢性疾病都跟飲食習慣有關,因此在吃的方面,李家雄要大家做到少量、多餐、多變化,「多變化」最主要的目的,是要確保能夠攝取充分的礦物質或微量礦物質,包含碘和鋅在內的微量礦物質,在人體只占0.365%,而鈣、鏻、鉀等七項巨量礦物質只占3.65%。
我們飲食所攝取的養分中,有96%是碳水化合物、水、脂肪及蛋白質。一般人會以為只要多補充礦物質就好,卻忽略了如果活動不夠的話,這些礦物質是沒有辦法吸收的。
其實,中國早在秦漢時代就知道靠藥材補充礦物質,例如「半夏瀉心湯」裡有七味藥,這七味藥材中,除了紅棗是樹上的果實以外,其他都是根莖類,這些根莖類在經過長江或黃河流域的孕育後,就含有豐富的礦物質。
除了飲食之外,生活作息的調整也十分重要,現代人的生活多彩多姿,消遣娛樂很多,以至於大部分的人習慣晚睡,李家雄希望大家儘量做到一周五天早睡,年輕人可以十二點以前睡,中老年人應該十一點以前就要上床睡覺,儘量讓自己有充足的睡眠。李家雄本身因為心臟不好,每天晚上十點就上床,早上六點就起床做大禮拜。
五趾張開、腳趾抓地 心情愉快
接著就是要養成運動的習慣,運動時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肩關節及髖關節的活動。要上班族吃飽飯走百里是不可能的,所以李家雄建議可以走千步,在走路的同時做到抬手,像莊淑旂醫師的毛巾操一樣,把手抬得高高的,感覺到肩膀會痠,讓關節保持活動,才能降低髖關節和肩關節的損壞機率。
其實,台灣有很多優勢適合培養國人的運動習慣,尤其在大台北地區有很多公立的運動中心,還有五千多輛Ubike,大台北地區的民眾應該好好利用。此外,台灣地勢多山又靠海,不論爬山或戲水,都是很好的戶外休閒運動。身為「台北市體育總會鐵人三項協會理事長」的李家雄建議大家可以攜伴參加一些運動團體,例如單車、路跑或游泳等社團,有同伴互相支持,運動的習慣才容易持續。
李家雄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天上午,在金華國中教授「易筋經」,他和大家分享「易筋經」第十式「臥虎撲食」:「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臥虎撲食的時候脖子要往上抬,屁股要往上翹,兩隻腳的屈伸是不同的,所以有些人會站不穩,這時候就要把所有的力量放在趾尖,腳趾抓地就能站得穩。李家雄說:「要五趾張開,才會心情愉快,五趾不開的人就會心情鬱悶;腳趾能抓地的人,心想事成,腳趾不能抓地,十之八九不如意。」
吃補 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李家雄的太太是知名的養生食療專家郭月英,因為郭老師經營月子餐,因此李家雄看過一萬個以上的月子媽媽,有些孕婦產前有流產跡象,李家雄就教她們用腳大拇趾抓地,就像跳芭蕾舞一樣踮著,有點要抽筋的感覺就對了!
同時腰桿打直,兩腳和膝蓋併攏,這些動作主要是要讓肌肉和關節更結實,常常練習可以避免流產,對大引靜脈回流也比較好,因為靜脈的回流不像動脈,有心臟來控制壓力,它必須靠旁邊的肌肉或胸腔的負壓來讓血液回流,腳大拇趾抓地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華人熱愛食補,尤其是天氣轉涼後,大家會更熱中於吃補,但是該怎麼補才對?李家雄表示,四季進補除了要考慮當時、當地的氣候條件外,還必須針對每個人的狀況來判斷需要補些什麼。例如在秦、漢時期,當時的人民是用「當歸生薑羊肉湯」來做月子,到了唐、宋則改用「當歸建中湯」、「黃耆建中湯」,是屬於比較有甜分的補品,就是因為唐、宋時期氣候比較熱的關係。
那麼,個人到底需要補什麼?李家雄說,如果是肩膀比較僵硬的人,屬於過於疲累,此時除了需要運動與睡眠之外,還要多補充高蛋白。比如集訓中的運動員,早餐可以補充六個雞蛋或是多吃牛肉,但是運動量不大的一般人就不能這樣吃,所以平時一定要養成記錄飲食及活動的習慣,以瞭解自己應該要補什麼。
現代人的飲食很豐富,大家都擔心營養過剩而引發慢性疾病,所以內臟類食物已經不合乎現在的養生潮流。不過李家雄表示,熱量高、膽固醇高的食物不是絕對不好,而是對活動量低的人不好。
每天記錄生理數據 不可間斷
對於活動量大的人來說,內臟類中最補的就是豬腦,因為豬腦的單位熱量最高,膽固醇也最高,可以很快補充能量。重點是,要先瞭解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如果肚子肥肥胖胖又不運動,還要一次吃六個雞蛋,那就太危險了。
李家雄提醒大家,觀察並記錄個人的生活起居及生理數據需要持之以恆,要起心動念慢慢學習,可以跟家人一起互相督促、互相觀察,就像寫航海日誌一樣,每天都要記錄。
有時候做不到沒關係,做不到就打叉,但是不可以放棄。如果有進步,不要以為會一直進步,偶爾退步時也不可以放棄。雖然現在有很多穿戴裝置或應用程式可以幫忙偵測並記錄使用者每天的生理數據及活動狀況,李家雄建議大家最好還是親自量測、記錄,如此才會認真思考自己每天做了什麼、吃了什麼,同時注意到生理數據的變化。
請大家記得:一定要記錄、追蹤、規劃,不要心存僥倖。
李家雄
現任:李家雄中醫診所所長、臺北市體育總會鐵人三項協會理事長 經歷: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內科醫師、各大報章雜誌中醫養生專欄執筆、電視及廣播節目主講,常受邀於日本、新加坡、中國大陸各地巡迴演講
著作:《從臉看男人女人》、《妙用中醫大全》、《漢方保健手冊》、《經絡診治》、《中風診治》、《腰痛診治》、《養生刮痧》、《從病懂病:一種疾病,一種智慧》等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790期;另推出《行動版APP》即時掌握最新理財資訊。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訂閱理財周刊電子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