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台灣企業成績單出爐,台積電成為第四家兆元營收的企業,並保持台股總市值最高的寶座,成為目前台股唯一一家年營收與總市值都逾兆元的「兩兆企業」。當然,在鴻海股價維持高檔的時候,很早就當過兩兆企業,也見證了股市與產業發展的起伏。
看到「兩兆」這個名詞,就不得不想起2002年政府提出的「兩兆雙星」產業口號,最終與產業、市場發展其實不太吻合,讓不少相信政府政策的投資人受到損失。蔡政府上台後積極推動的太陽能等「5+2創新產業」會不會也就是一個口號。
●科技股競爭力主要還是靠民間
科技股是台灣相當具有競爭力的上市櫃類股,更是政策上相當看好的兩兆(2個產值超過兆元)產業,但是從2002年政府提出「兩兆雙星」口號,看好半導體、面板業產值可以超過1兆,並寄望數位內容與生物技術產業可以快速發展以來,卻一直到2018年,台灣才真正出現了第一家兆元級營收的純半導體企業—台積電(2330)。
中華徵信所分析證交所上市公司營收資料指出,2018年台灣共有4家兆元級的企業,其中,鴻海(2317)一支獨秀、2018年合併營收已超過5兆,穩居台灣企業營收冠軍;其次是和碩(4938)的1.3兆,以及台積電、廣達各逾1兆元;從總市值來看,到2019年1月15日總市值超過1兆元的則只有台積電與台塑化(6505)。
營收代表著一家企業創造成長動能的能力,通常報表上反映的是企業的本業與多角化或轉投資的營業收入。以台灣2018年營收前十名企業來看,台積電是「純半導體」業的營收,鴻海是以電子組裝業營收為主,但因為鴻海佈局廣且深,營收來源還包括轉投資的供應鏈零組件所需,像是面板、連接器等等,營業收入已經日趨多元化。
●市值累積不是一朝一夕
總市值是一家企業的股本X股價,股本的累積通常包含了新股上市的現金增資(IPO)、為了擴充產能與充實營運資金等的再次現金增資(SPO)、公司賺了錢之後發給股東股票股利的盈餘轉增資等等,這些資本的累積沒有個十年、八年,很難擴充到相當大的股本,而股價當然就是當前投資市場給這家企業的定價。
近幾年台股衝上萬點,有許多明星個股出現,因為股價衝破每股1,000元,總市值水漲船高,但要突破兆元市值門檻,還是需要一定的資本累積來支撐。
因此,總市值可以說是用來衡量一家企業在資本市場受尊敬的程度,年營收則是一家企業在產業上的江湖地位。台股第一家上市公司是台泥(1101),但1962年2月9日當天一起上市的還有大同(2371)、味全(1201)、中化(1701)、台紙(1902)、士紙(1903)等公司。
從1962台灣第一批上市公司掛牌以來,目前總市值超過兆元的上市公司是台積電與台塑化,前者具有半導體的領先技術,更是蘋果等智慧型手機晶片最重要的晶圓代工廠,市場的江湖地位不言可喻。台塑化則是台塑集團的四大公司之一,獲利能力不俗,也是法人投資人的常備股。
●政府頂多能錦上添花
只不過,政府鎖定的產業方向與企業表現有時很難接軌,以兩兆產業來說,半導體產業的兆元企業就只有台積電一家,原本政府相當看好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與液晶面板(LCD)產業並沒有出現兆元級企業,反倒是倒了不少,金融機構還因為配合政府看好產業積極放貸,幾度成為呆帳受災戶,投資人也受到損失。
政府政策對產業的幫助往往是錦上添花,台積電、鴻海這兩家「兩兆企業」,展現的是對產業發展的堅持,不斷地維持技術領先、創新領先與堅實的管理,這些不斷累積營收成長與資本擴大的企業,才會是長期投資的好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