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還稅於民 綠委再喊話:年前發現金


【橘世代電子報】為讀者提供面對人生下半場所需七個面向的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 【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3/01/03 第551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還稅於民 綠委再喊話:年前發現金
記者陳姿穎/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去年超徵稅收4,500億元,蔡總統元旦談話時提出運用「四部曲」,仍有1,800億元的「以備不時之需」額度。昨(2)日,包括賴瑞隆、管碧玲、何欣純、王美惠等民進黨籍立委,紛紛在臉書呼籲政府,應在農曆年前發放現金。外界推估,若以全台人口2,300萬人計算,一人可分到近8,000元。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表示,依蔡總統指示,行政院長蘇貞昌和各部會都有交換意見,也都有注意到外界提出的看法;至於政院要如何依指示辦理相關方案,目前還沒有最後決定,各部會仍在蒐集意見討論階段,未有具體方案及時程。

是否普發現金,蔡總統元旦致詞時表示,不會普發退稅大紅包,要未雨綢繆優先補助高風險的國人及產業。她並強調「這個決定不容易」,但為了國家,必須這樣做,「也要請國人能夠理解,並且支持」。

英系立委王美惠臉書發文,表示能體會總統這個不容易的決定,但也要請總統體恤基層的生活壓力。王美惠表示,新冠肺炎的疫情,讓世界各國陷入經濟蕭條困境。反觀台灣在這三年,總體經濟成長,產業成績亮眼,實屬不易。不過這些耀眼的成績,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是很難真正感受得到。

她表示,如今超徵已是事實,在這農曆年關將至之時,人民很需要「還稅於民」這個政策,呼籲政府,普發現金,照顧全民。

管碧玲也在臉書表示,她認為今年有兩理由可發現金,分別為從薪資中位數和房價收入比來看。管碧玲表示,全年總薪資中位數從2016年的46.4萬,成長到2021年的50.6萬,但同時有68.31%的受薪階級,薪資少於平均薪資,這是歷年來比率最高的一年。她指出,台灣經濟發展成果亮麗,但是68.31%的人民,看到數字愈漂亮,剝奪感愈深。2021年台灣「房價收入比」21.78,代表要工作21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到一戶房。

管碧玲表示,政府規劃的方案,改革理想、高度遠見具足,然而,人民的感受,目前顯示的風向,是失落多於體諒。她希望行政院要用高度的敏銳,來迅速因應。

新系立委賴瑞隆則表示,不管發放現金或消費券都是不錯的方法,但建議發送現金最快、最有效。

 
健保新藥給付 執行率不及格
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衛福部健保署每年編列「健保新藥」的預算,去年執行率恐將創下史上新低紀錄。去年8月下旬,台灣癌症基金會等多個罕病團體召開記者會,指出健保新藥預算編了22.68億元,但是直至第2季結束,新藥預算僅用0.86億元,預期去年度新藥預算執行率很難突破10%。

此外,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也在12月5日舉行「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之現況與展望」公聽會,在場八個醫院協會代表抨擊,國內新藥及醫療新科技納入健保給付額度過低,健保支出占GDP比重嚴重落後先進國家標準。

對此,衛福部長薛瑞元回應,健保過去一直定期檢討,此問題或是新的檢討契機,衛福部會持續與各界溝通。至於健保總額要不要更動,涉及修法,只要社會有足夠共識就可以推動;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健保新藥預算,需要一步步解決。

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生醫產業、本土新藥上市,迄今產官學研投入研究、開發新藥金額已數千億元,生醫產業總市值也達到約1.5兆元。但諷刺的是,政府鼓勵台灣產業界開發新藥,迄今多項產品開花結果,但健保署每年編列的預算僅二、三十億元,今年上半年執行的金額更不到1億元,真正給付本土新藥的部分更少。業界質疑,多年來這些沒執行完的預算結餘款都去哪了?

事實上,自從健保給付新藥預算編列以來,其執行率一直很難突破10%,罕病團體召開記者會的四個月後,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近日回應本報指出,「健保署至今未做任何改善與回應,罕病團體仍不知原因為何」。

陽明交大藥物科學院院長、台灣首任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康照洲推測:「應該是共同擬定會議專家們不認同罕病團體的計價方式,但是他們又不願意公開自己版本的計價方式」。

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則認為,健保新藥預算編列了多少金額,就應該好好執行,但他認為這還不是最大問題,張鴻仁點出更嚴重的困境,台灣健保總額給新藥預算過低,「歸根究底是大水庫的水量太少」。全世界已開發國家醫療支出年年成長,經濟暨合作開發組織(OECD)國家平均12.6%,亞洲鄰國日本為11%,南韓也有7.6%,但台灣醫療支出占GDP比重僅6.6%,多年來一直未成長。

張鴻仁強調,人口老化愈來愈嚴重,加上醫療科技發達,富裕國家醫療支出高於GDP的成長,「這是全世界理所當然的趨勢,唯有台灣過去20年來健保總預算不僅未增加,而且距全民醫療需求的空缺愈來愈大」。

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周穎政直言,台灣自詡醫療服務、健康照護體系世界第一,但是因為醫療保健占GDP比重僅有6.6%,包括新生兒死亡率、過去20年國人平均餘命、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後30天及一年死亡率,或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存活率等指標,均落後日本、南韓及新加坡等亞洲國家。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台灣醫療體系未來應加速走向智能化、數位化的智慧醫療,若政府繼續從成本角度制定健保預算,未來再也沒有任何一家生技藥廠及科技公司願意投資醫療創新。

延伸閱讀》

健保新藥給付 突破困境…專家提解方

健保新藥給付各方建言/建構沙盒 給新創產品機會

健保新藥給付業界心聲/藥價過低 衝擊國際化布局

生醫最後一哩 期待搬開路障

 
健保新藥給付 突破困境…專家提解方
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中央研究院前院長、生策會會長翁啟惠去年9月應邀在行政院BTC會議發表演說,呼籲台灣發展生醫產業,醫療保險應該跟上生醫產業發展的趨勢。由於台灣醫療支出占GDP比重遠低於先進國家水準,翁啟惠則提出,政府應該考慮透過差異性給付、新的經費或是新的保險方式支持這些新產品的發展。

翁啟惠表示,目前國人發展的生物製劑、抗體、細胞、基因治療等新技術,多數還無法獲得健保支付。若是目前健保總預算無法支持這些新科技發展,是否也可鼓勵更多商業保險來支持。

事實上,針對健保總額預算不足,近日多位專家也提出他們的建議,陽明交大藥物科學院院長康照洲、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都表示,當前健保收入來源主要來自雇主、受雇者及中央政府,三方的負擔比重分別為60%、30%與10%,三大收入來源中以政府的負擔最少,兩人都表示「應該提高政府負擔比重」。

康照洲表示,台灣健保總額不足,若想增加收入,政府會以「企業和民眾反對」為理由。但他主張,政府目前的公務預算,應將人民需求列為首選,而不是將太多支出用在國防軍費。當前的健保收入來源大多數是由企業及民眾來負擔,這樣的結構應該透過修法來調整。

逢甲大學財稅系特約講座謝啟瑞也認同商業保險納入醫療支出的概念,他提議,衛福部可以在現有的健保總額預算之外,由健保署再去開辦第二項保險機制,開放民間商業保險公司來投標,以五年為一期委由民間保險業來管理新的健保收入。

洪子仁則引用歐洲商會近期提給國發會建言指出,政府不能再將健康醫療照護政策獨立於其他部門之外,應全觀地統合包括衛生、社會、經濟、科技、財政、創新等相關部會的政策與資源,並以先進國家為師,編列充足預算,維持其永續發展。

 
健保新藥給付業界心聲/藥價過低 衝擊國際化布局
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國內生技公司近年來陸續成功推出新藥,各公司相繼向政府申請健保藥價,太景(4157)、智擎等公司都感謝政府對生技新藥公司的支持;寶齡富錦則因為新藥健保藥價太低,寧可走自費市場。不過各家生技公司一致同意,台灣健保藥價與先進國家比,實在太低了,這將影響國際市場定價,期待衛福部能站在病友、產業的最大利益考量。

陽明交大藥物科學院院長、台灣首任食品藥物管理局局康照洲透露,衛福部對新藥健保給付,為了兼顧健保財源與各家業者國際定價,是透過「新藥給付管理協議(MEA)」,讓檯面公告合理價格,實務上實施超賣還款或折扣給付。他指出,這在許多國家是合理制度,但各公司與健保署之間具體協議則被視為營業秘密。

太景生技的抗生素新藥「奈諾沙星」,因為劑型不同而獲得兩項不同的健保藥價,幾年前第一次申請口服劑型的健保藥價時,一度擔心台灣藥價過低,將影響「奈諾沙星」國際市場定價,所幸後來政府依照「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給予太景協助,讓「奈諾沙星」口服劑型及今年拿到靜脈輸液劑型健保藥價,都能爭取到相對滿意的價格。

智擎與藥華醫藥都表示,他們的新藥在申請台灣健保藥價前,都是先取得歐美國家藥證及醫療保險藥品 給付價格後,再向國內衛福部提出申請。智擎表示,健保局在核准新藥健保給付前,都會先調查十大先進國家中位價,再根據廠商是否在台灣執行臨床試驗,同時也由廠商提出第三方單位出具的藥物經濟學評估報告,但不管如何,台灣最後給付價格一定是先進國家最低價。

不過,智擎強調,不會抱怨藥價太不合理,畢竟每個國家的醫藥預算大不相同,且公司在台灣發展生技,已獲得政府很大支持,因此願意與政府同甘共苦,一起面對醫藥龐大的財務負擔。

 
健保新藥給付各方建言/建構沙盒 給新創產品機會
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衛福部每年編列健保新藥預算不足,不僅罕病團體受苦,開發新藥產品的本土生技公司也同樣叫苦連天,其中,全球積極發展的智慧醫療產品也因為健保不給付,造成醫院埋單意願低落。

對此,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今年9月提出建議,政府應在健保總額預算之外推出「健保沙盒」,提供本土新創(藥品、醫材)產品以兩、三年時間驗證品質及醫療經濟效益,若通過驗證,再提供正式的健保給付。

BTC委員代表、上騰生技顧問公司董事長張鴻仁表示,台灣發展生醫產業最大瓶頸就是市場准入,創新產品進不到醫院,其中關鍵重點是健保預算不足。他強調,不管是新藥還是創新醫療科技,政府應將其納入健保給付,但是有鑑於健保總額擴張有一定腳步,因此可以先以沙盒來試驗。

張鴻仁解釋,所謂的「健保沙盒」是指在健保總額預算之外,由行政院另外編列預算,針對已獲衛福部食藥署通過的創新產品(尤其是智慧醫療與精準醫療),在健保平台試用一定時間,同時進行成本效益分析,證明有用後,再納入健保給付。

至於「健保沙盒」的預算應該編列多少預算才充足?張鴻仁提議,至少應撥出健保總額預算逾8,000億元的百分之一,也就是80億元,「這才能顯示政府推動改革的誠意吧!」

除了張鴻仁,國內另一位健保財務專家、逢甲大學財稅系特約講座謝啟瑞提出,政府應視醫療支出為一種對民眾健康的投資,考慮新增一般稅收財源挹注健保。

謝啟瑞表示,政府可鼓勵台灣醫療體系有創新動能,只是目前因為健保點值下降,造成醫院收入減少,也壓縮了醫院從事各種創新的內部基金。要是醫療院所沒有足夠的盈餘,未來民眾就享受不到新的療程、新的設備及新治療方式。

因此謝啟瑞主張,政府應在現有的健保總額預算之外,新增一般稅收財源,獎勵醫療院所創新,讓醫院從事創新的固定資本投資,能得到合理的報酬。

謝啟瑞解釋,這是一種「二加二健保改革方案」,針對現有的醫療產品及醫療行為,繼續由健保總額預算去支付;新的財源收入則用來補助創新成果,前提是這些創新成果必須按結果來付費,如此才能鼓勵生技公司或科技業者開發的新產品被醫院採用。

 
核二乾貯場水保須重送審 空轉5年
記者劉懿萱/新北報導聯合報
台電核二廠要設室外乾式貯存場,原預計2017年竣工,不過新北市府認為乾貯場水保計畫不夠周全,要求修正重送,然而申請12次皆被退回,台電為展延水保計畫提出開工展延也遭否決,台電2019年轉而提起行政訴訟,盼法官准許展延工期,但近期被駁回,仍須依市府要求修正重新送審,5年來形同空轉。台電已決定上訴。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書指出,農委會2015年核定、2016年核發水土保持施工許可證,預計2017年竣工,依法台電須在核定後3年內申報開工,先後2次申請展延申報開工期限,雖然新北違法不准,但水土保持重在減免災害,水保計畫執行應具時效性,駁回台電聲請。

台電表示,核二廠室外乾貯設施水保計畫,2015年核定後提出計畫送審,12次申請都遭市府以非技術因素駁回,導致乾貯設施無法施工,也讓核燃料無法退出。為滿足社會期待,已同步進行室內乾貯設施計畫,並承諾完工後會將室外乾貯存放核燃料全移室內乾貯,盼新北市政府先行同意室外乾貯設施,讓反應爐內燃料可以取出,讓除役工作順利推行。

新北市核安會說,市府必須確保核電的安全無虞,盼中央加速處理核廢料貯存問題,並承諾新北不會成為中期暫存及最終處置場所。

 
三財經法案 力拚過關
記者余弦妙、陳姿穎/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立法院本會期已進入倒數計時,但本會期原本就是預算會期,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尚未三讀通過,朝野協商決議延會至2023年1月13日加速處理。據了解,延會期間除了處理總預算案及其他重要議案,仍有《平均地權條例》、《產業創新條例》、《氣候變遷因應法》仍在力拚本會期三讀。

會期進入尾聲,上周五和1月3日到1月7日合併為一次會議,1月9日至13日合併為一次會議,其中被稱為「打炒房」最重拳的平均地權條例何時三讀通過,各界瞪大眼睛看。內政委員會30日原本將平均地權條例排入院會討論事項,但民進黨團卻未排入,民進黨內政委員會召委王美惠指出,因修法要謹慎、更齊全,觀察這幾天各界有什麼意見,預計明年1月9日院會處理。

據悉,民進黨團對於修正草案中,私法人購屋需事先申請仍有疑慮,認為形同「許可制」,不過部分立委認為該照政院版通過。

至於是否真的能在本會期就順利通過?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坦言,目前還無法確定,但如果真的需要加速通過,勢必要盡快進入朝野協商,逕付二讀後,才有加速三讀的可能。

另外,被視為台版晶片法的產創條例第10條之2修法草案,行政院會通過時,經濟部表示,會在今年元旦上路;但該草案雖已初審通過,但仍待朝野協商階段。

曾銘宗也說,該草案目前還有部分內容需要討論,像是關鍵產業到底是哪些?該草案通過後是否只有極少數的產業受惠等這些疑慮都還需要等經濟部回答,不過朝野立委大方向共識是支持。

至於,攸關2050淨零排放的氣候變遷因應法,該草案目前已有過二次朝野協商,據悉,目前還有約20個條文需要修改;曾銘宗表示,所以看起來要趕在本會期結束前通過三讀,仍有一定的難度。曾銘宗則說,氣候變遷因應法是一個大法案,確實還需要更多的討論。

 
去年出生人數探新低
記者邱宜君、陳姿穎/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去年全年人口出生率揭曉前夕,虎寶寶恐將寫下歷年最低出生數,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2022年前11月僅約12.6萬名新生兒出生,年減9.2%;而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預估,2022年出生人數將跌破14萬大關,僅約13.8萬名新生兒,為台灣光復後最低的一年。

內政部將在1月10日公布去年全年人口統計,此前,國發會預估去年全年出生數約為13.5萬人,較去年減少1.5萬人。

台大國發所教授薛承泰昨(2)日說,結婚對數一定程度會影響接下來一年內的出生情形,年輕人不婚不生,生育率恐持續下降。

內政部統計,自2020年起,台灣人口結構進入「生不如死」階段,2020年出生人數較死亡人數短少7,907人,2021年出生人數比死亡人數減少2萬9,912人。去年適逢農曆虎年,前11月僅約12.6萬名新生兒出生,年減9.2%,2022年虎寶寶將創新歷年最低出生數,而上一輪虎年2010年全台出生人口數為16.6萬人。

薛承泰表示,台灣人大多先結婚後生子,因此結婚對數一定程度會影響接下來一年內的出生情形,年輕人不婚也不生,生育率恐持續下降,回首2019年至2021年,每年步入禮堂的新人對數,呈現年年遞減的現象;而截至去年前11月,僅有11.1萬對新人結婚。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虎年確實影響部分夫妻懷孕生子意願。再者,台灣婚生子女比率超過九成五,但近年來受疫情影響,結婚對數減少,光是去年就少1萬多對新人。

 
國際財經要聞
疫情緩和後 航空旅遊變奢侈享受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新冠疫情尚未完全結束,但由於各國幾乎都已開放邊境,載滿旅客的飛機如今紛紛重返天空。但消費者卻發現航空旅遊已回不去疫情前的樣貌了,包括飛機減少、航班減班以及機票漲價,顯示疫情已導致搭機旅遊比以往更加奢侈。

根據航空資料分析機構Cirium,每月有數千個飛往新加坡、倫敦及卡達首都多哈等重要樞紐的航班遭取消,且飛往幾乎所有海外地方的機票都變貴。包括美國在內一些市場剛恢復到疫情前的航空運能,但亞洲和歐洲多數地區的運能比疫情前縮水逾25%。

疫情後的航空旅遊需求強彈,使航空業不堪負荷。由於飛機和機組人員吃緊,2019年疫情前存在的超過2,000多個城市對城市航班,如今都已遭取消,而且航空業者還調高許多航線的機票價格。數據顯示,搭機旅遊已成為有錢人和少數人的選擇。

首先是機票漲價。消費者對搭機旅遊的需求龐大,使得航空公司將部分航線的機票價格調漲逾一倍,特別是商務艙機票。

其次是航班減班。與疫情前相比,全球每周減少約10萬個航班。

第三,飛往主要交通樞紐的航班減少,導致社會流動下降。根據Cirium,國泰航空和英國航空本月從香港飛往英國希斯羅機場總計95個航班,遠低於2019年同期的234個航班。

最後是國際航班的機位變少,而航空業者此時正努力重建疫情前的機隊規模。

 
降低對俄依賴 英國啟動核燃料基金
編譯林奇賢/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英國政府2日表示,規模7,500萬英鎊(9,050萬美元)的核燃料基金,已開放企業申請。

該基金旨在提振國內的核燃料產量,以降低對俄羅斯鈾供應的依賴。

路透報導,英國當局去年7月宣布成立核燃料基金,向鈾轉化(uranium conversion)相關企業提供獎勵。鈾轉化是指把鈾礦純化集中並加以轉換,以便加工製造核燃料,是製造核燃料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核燃料基金2日開始接受申請,2月20日截止。這項獎勵計畫旨在減少對俄國的依賴,因為俄羅斯目前擁有全球約20%的鈾轉換產能。

英國政府表示,該基金已發放1,300萬英鎊,給位於英格蘭西北部的Springfields核燃料製造廠。

自俄烏戰爭爆發帶動能源能成本攀升以來,能源供應已成為各國焦點。增加核能發電量的計畫,將有助英國減少對天然氣的依賴。

 
美電動車掀建廠熱潮
編譯林奇賢/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在電動車轉型帶動下,美國正迎來數十年來最大新建車廠熱潮,而聯邦政府祭出的全新補貼計畫,又加快建廠腳步。

儘管各大汽車製造商也擔憂經濟可能陷入衰退,但在這場電動車的競賽中,他們看的是更遠的未來。

華爾街日報報導,位於密西根的汽車研究中心(CAR)數據顯示,去年1~11月,各大車廠承諾在美國投資設廠的金額約330億美元,在2021年已承諾投資新車廠370億美元後,無異於錦上添花。這個數字遠高於2017年的90億美元,也是20年前的八倍。

帶動這股建廠熱潮的最大因素是,汽車製造商競相推出電動車。去年通過的通膨削減法案,可望進一步加快業者投資的腳步,因為這項新法案會針對氣候議題投入資金,將撥款上百億美元以補貼電動車和電池廠,以及對鋰、石墨等電池材料加工的設施。

部分外國車企瞄準美國進行擴張計畫,例如現代汽車已公布在喬治亞州斥資55億美元設廠的計畫。與此同時,Rivian等美國本土電動車新創正擴大自行生產的能力。

這種現象反映業者集體押注消費者將購買的電動車數量,足以讓他們的投資回收。顧問業者AlixPartners數據顯示,全球汽車產業計劃到2026年對電動車投資5,260億美元。

在過去一年內,更多電池製造供應鏈遷到美國,也催生出許多新建廠計畫。儘管當今許多電動車電池仍在亞洲製造,但運輸成本、加上倚賴海外供應商的風險,促使愈來愈多車企將電池在地化生產。

目前出現經濟可能下滑的跡象,可能影響消費者花錢的意願,如此賭注的風險因而變得愈來愈大。不過,各大車企高層表示,他們著眼的是在潛在衰退之後的未來。而州政府也認為這是促進地方經濟、保障就業的難得機會。

數據顯示,過去兩年有三分之二的投資額,流往美國南部,遠離了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的美國車廠大本營五大湖區。喬治亞、田納西、肯塔基等南部各州,已成吸引新廠落腳的大贏家,主要因為這些地方具有能源成本較低、可開發土地較多的優勢。

 
外媒評美對華晶片禁令:出發前挖兩個墳墓
集微網集微網

集微網消息,近日《金融時報》刊登一篇題為《美國對中國晶片禁令的代價》的文章詳細分析了美國對中國採取晶片出口管制的弊端。

禁令始末、反噬自身

文章開頭提到,「出發前挖兩個墳墓」的建議適用於任何一心報復的人,但這句古老的格言似乎很難改變美國的使命,即限制中國獲得世界一流的技術,從而減緩其競爭對手在高性能晶片領域實現自給自足的進程。然而美國決策者不太可能完全理解將世界半導體供應鏈一分為二的必然結果,即西方製造商及其客戶的成本要高得多。

由於先進的晶片是移動設備、電動汽車和遊□機的核心,也是自動駕駛汽車、5G互聯網、雲服務和人工智能等下一代技術的基礎,其已成為現代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無法穩定獲得大量此類晶片的國家都有可能在技術上落後,這正是美國希望其新技術出口禁令能夠實現的目標。

根據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侷(BIS)規定,除非獲得特別許可,否則將不再允許企業向中國供應先進的計算晶片、晶片製造設備和其他產品。據了解,這些規定限制了美國出口用於敺動人工智能應用的稱為圖形處理單元的尖端晶片,並對用於中國超級計算機的晶片施加了廣泛的限制。此外,規定還禁止製造用於製造先進邏輯和存儲晶片的設備的美國公司在沒有許可證的情況下向中國出售這些機器。

該報導指出,這並不是美國第一次針對中國進行晶片出口限制,但這些規則是迄今為止最有效的控制措施,它們將嚴重阻礙從晶片製造商到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大批中國科技公司。這些全面的新規則可能會產生影響深遠的意想不到的後果,從長遠來看,美國對中國的技術禁令將提高各類晶片的價格。

美國佔據全球晶片市場的12%,但本土公司無法大規模生產高端晶片。儘管存在這種滯後,美國仍對全球晶片供應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半導體生產過程的許多階段——包括晶片設計、研究、開發、製造和測試等都依賴於起源於美國的技術,製造最新晶片所需的設備尤其如此。

據悉,美國是三大晶片設備製造商——泛林集團、科磊和應用材料的所在地。其他西方設備製造商,如荷蘭的ASML,可能不會直接受到美國禁令的約束,但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

實際上,美國對中國的晶片出口管制已經「反噬」到自身,美國三大晶片設備製造商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中國佔泛林銷售額約30%,預計收入將在2023年減少20 億至25億美元。泛林預計今年的收入將超過180億美元,其在中國的銷售額可能會減少近一半。;科磊對其中國業務前景抱持悲觀態度。「預估對中國的新規將對本季營收造成約1億美元的直接影響,且可能持續到明年,2023年全年營收損失初估6-9億美元」;應用材料預計2023年在中國營收損失高達25億美元,但如果美國政府加速核發供貨所需的許可證,影響可能縮小到15億-20億美元。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除了反噬自身外,美國禁令對中國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工程學教授、晶片設計和機器學習專家Boris Murmann分析指出,最大的問題是中國將如何獲得製造設備,最新的晶片採用5奈米工藝製造,製造這些晶片的機器已經開發了超過15年。中國沒有早早在這些方面進行研發,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他們的時間滯後是巨大的。

《金融時報》稱,美國的禁令旨在保持中國晶片生產能力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大約兩代或大約四年的技術差距,伯恩斯坦駐香港的半導體分析師Mark Li認為美國暗示限制不會隨著技術的進步或時間的推移而調整,現在最新禁令是保持盡可能大的領先優勢,而這意味著限制範圍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擴大。

報導提到,中國晶片製造商將最能感受到直接的影響,更廣泛的中國科技公司群體也將感受到第二級影響。美國人工智能晶片製造商英偉達一直是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快速進步的推動力,該公司研發的AI加速晶片對AI算法至關重要。其他替代方案,包括來自英特爾、Microsemi或 AMD的晶片也都來自美國。

另外,該報導認為美國最新出口管制給西方製造商帶來的風險是雙重的。一方面是中國可能實施自己的技術出口禁令;另一方面則在於中國向西方供應低成本晶片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晶片製造設備和知識產權的供應。如果中國不能更換老化的套件和知識產權,其廉價晶片可能不再適用於美國或其他任何地方。無論怎麼看,西方製造商及其客戶的成本都會上升,這是因為在過去五年中,中國悄悄搶佔了現在幾乎所有消費電子產品和工業設備所使用的廉價晶片的市場份額。

專注於技術的風險投資公司Hana Ventures的首蓆執行官Donghwan Kim表示,就成熟製程晶片的市場份額而言,中國晶片製造商追趕的速度比任何人預期的都要快得多,中國的優勢在於其能夠以遠低於全球競爭對手的價格銷售晶片。

最後該報導指出,美國禁令的結果將是推升各行各業成本飆升,從生物技術、金融、自動駕駛到AI,損害中國產品的競爭力,曾經進口或使用低成本中國製造晶片的美國公司也將受到影響。例如,全球監控攝像頭市場由中國公司主導,海康威□和大華控制了約60%的份額。在消費端,中國電動汽車、智能手機、雲服務等全球市場份額快速擴大。

 
「大賣空」本尊:不管怎麼看 美國就是已陷衰退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電影「大賣空」主角本尊、知名投資人貝瑞(Michael Burry) 推文表示,不管從任何角度來看,美國都已陷入衰退。他認為,儘管通膨已觸頂,但絕非這個上升周期的最後一個高峰,美國政府未來若推出刺激措施,將推升通膨再度上揚。

貝瑞1日晚間推文表示:「不管從任何角度來看,美國已步入衰退。美國聯準會(Fed)將降息,政府也將推出刺激措施,屆時我們將再度看到通膨飆升。」貝瑞因放空次貸泡沫而一舉成名。

貝瑞執掌的Scion資產管理公司早在去年第2季拋售所有股票部位,僅留一檔股票。他去年9月警告說,美國股市將面臨更多痛苦,「股市尚未觸底」。Fed去年12月升息2碼,主席鮑爾並表示央行抑制通膨的行動尚未結束。

 
歐製造業景氣 走出谷底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最新發布的調查顯示,隨著供應鏈開始復甦和通膨壓力減緩,歐元區製造業可能已度過低谷,製造業經理人對產業景氣反彈的前景轉趨樂觀。

根據標普全球公司(S&P Global)2日公布的資料,歐元區2022年1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升至47.8,與初值持平;儘管仍低於景氣榮枯線50,但已比11月的47.1加速擴張;製造業產出指數也升至47.8,雖然已經連續七個月低於榮枯線,但已高於11月的46,且為去年6月以來最高水準。

標普全球市場情報首席企業經濟學家威廉森說:「歐元區製造業產出的放緩幅度連續第二個月縮小,在邁入2023年之際,這對處於困境的製造業而言是令人振奮的消息。製造業的展望好轉,跡象顯示供應鏈持續修復、通膨壓力明顯減輕,另外,在政府出手援助之後,對歐洲能源危機的疑慮已經減緩。」

歐元區製造業輸入和產出價格兩項次指標雖仍在高檔,但已大幅滑落,這對歐洲央行(ECB)的決策官員而言是好消息,因為他們正持續收緊貨幣政策以抑制高通膨。

通膨壓力續降、供應鏈持續修復,及歐洲可能避開能源危機等因素,提振採購經理人的樂觀情緒,使製造業未來產出指數從48.8升至53.8。威廉森說:「樂觀看待未來一年的受訪者數量,已超越悲觀者,為去年8月以來首見,顯示企業信心正穩定改善。」

投資人也正密切關注亞洲地區的製造業數據,據同日稍早公布的數據,南韓製造業上月已連續六個月萎縮,原因是當地的卡車司機上月舉行罷工,拖累需求下滑,印度製造業則在12月出現好轉跡象。

南韓12月製造業PMI降至48.2,因全球經濟下滑,且南韓卡車司機發動罷工,導致需求銳減。受這兩項因素影響,12月的製造業新訂單下滑步調為兩年半來最快。

印度12月製造PMI升至57.8,優於預期;分析師指出,最新數據顯示,在全球經濟可能陷入衰退之際,印度抵禦相關衝擊的能力將優於其他新興經濟體。

 
要聞
兩大航空地勤公司爆請假潮 春節國門恐塞機
記者黃淑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長榮航勤集體休假未歇,華航(2610)旗下的桃園航勤也傳出春節、228連假都恐將「集體休假」,航空雙雄航勤均面臨「員工集體依法請假」問題,國門春節期間恐爆塞機潮。

桃勤工會發表聲明,提出六大訴求,包括夜間津貼從50元調整至75元、操作津貼增加1,000元、技術津貼增加2,000元、調薪4%、重新訂定薪資結構、員工職等十年常態晉升改善方案檢討等。桃勤公司昨(2)日也回應,預定本周三(4日)再度召開勞資協商會議。

桃園航勤及長榮航勤是國內前兩大的航空地勤公司,去年受到疫情海嘯衝擊,營運表現一直不好;其中,桃園航勤去年前三季已經虧損3.5億元;長榮航勤也虧損9,938萬元,年終要怎麼發也考驗著兩家業者的智慧。

桃勤昨天表示,有關企業工會的訴求,管理階層會聽取員工心聲,並敞開溝通協調大門。因受疫情影響,去年度公司遭逢嚴重虧損,去年前三季虧損金額已達3.5億元,但仍會積極與企業工會進行協商,照顧員工同時兼顧公司永續經營立場,期待與企業工會達成具體共識,為員工福祉與公司永續發展謀求雙贏。

國內熟悉公司治理專家指出,華航、長榮航空都是上市公司,旗下轉投資的事業也很多,依公司法,轉投資公司都是獨立個體,華航持有桃園航勤49%股權,長榮航空持有長榮航勤56%,如果年終獎金都要比照,這是滿奇怪的一件事,一家上市公司不只要照顧員工,也要同時顧及股東權益。

長榮航空轉投資的長榮航勤主要負責地勤業務、長榮空廚則是提供航空餐等,營運內容相對單純,受到疫情海嘯衝擊,長榮航勤還是發一個月年終獎金,並且考量疫後復甦,員工加薪2,000元。

 
Neo 19續約不成熄燈 撤出信義商圈
記者朱曼寧/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北市信義商圈元老級商場Neo 19因續約不成而退場,在2023年元旦撤出信義商圈,現在Google Map上搜尋Neo 19顯示「已歇業」,官方粉絲頁昨日也已消失。

Neo 19位在信義區松壽路上,緊鄰威秀影城,2001年10月27日開幕,房東為宏泰建設,據悉,去年下半年曾傳出宏泰建設不再續約給Neo 19,業主建鑫開發董事長王超立當時透過幕僚回應,在洽談續約的問題,但繼續租下去的機會不大。

Neo 19表示,歷經20個年頭,Neo19商場在未能續租狀況下,今年元旦起退出信義商圈,目前眾多優質的店家還在,包括Nike、健身工廠、Barcode等。

Neo 19指出,感謝20年來支持Neo19商場的消費者、合作品牌與支援服務廠商,大家一起歷經了創新、挑戰與無限的歡樂與美好回憶,Neo19就此下台一鞠躬,謝謝。

高力國際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表示,Neo19位在的地段位置非常優越,近幾年北市商辦供不應求,租金也穩定上漲,在租約到期時,可能就會讓房東想重新調整商場規劃,像是以新加坡為例,很早就有共享辦公室搬進商場,因此轉做複合式商辦加商場也是一種可能性。

黃舒衛指出,近幾年兩岸關係緊張,以及疫情對零售百貨的衝擊,對高房租、高店租的經營業主壓力沈重,加上房租升高、通膨、人力成本高漲,又有電商崛起,實體業者經營困難增加,過去許多經營跟承租方式都是採保底抽成,近幾年因經營困境,房東會短收很多租金收益,因此不論是續約或持續降租,意願都不高。

 
中獎發票模糊破損 可補救
記者陳姿穎/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統一發票對獎時,如果發現中獎發票變得模糊不清,或有破損情形可能無法兌換, 中區國稅局表示,民眾仍有補救方式,首先要找原開立中獎發票的業者重新補印。並由開立發票的營利事業證明,其收執聯與存根聯所記載事項確屬相符時,仍可兌領獎。

中區國稅局說明,中獎人可至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統一發票開立行號」查詢,或至國稅局查詢原開立中獎發票的營業人登記名稱及地址,聯繫該營業人,經營業人核對中獎發票無誤後,提供加註「補印」兩字的電子發票證明聯。

如果為紙本中獎發票,則請營業人影印存根聯(交易內容須清楚,如模糊不清,則請營業人在存根聯影本書寫交易內容),並加蓋統一發票專用章,中獎人即可持補印的中獎發票,併同原中獎發票至代發獎金單位兌領獎金。

 
日債殖利率看升 牽動股市
記者楊筱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2023年灰犀牛,永豐金控(2890)點名第1季特別留意日本央行(BoJ),基於其公信力降低,2022年第4季突然出招,意外調高日債殖利率收益率曲線控制(YCC)上限從0.25%上調到到0.5%,永豐金控預期今年第1季,日債殖利率恐就將觸及0.5%上限,推升美歐債殖利率攀升風險,將不利全球股市表現。

永豐金控認為,海外日本投資持有海外證券、國際資金carry trade(利差交易)的部位大,但本次BOJ政策調整尚未對市場帶來明顯的拋售壓力,建議投資人必須在今年第1季留意日債殖利率挑戰0.5%上限等風險。

此外,也要留意美債殖利率再度攀升的風險,將對日債帶來外溢效果,永豐金控認為今年第1季日債市場壓力相對大,如果日本央行可以安然度過,將可望平穩推進貨幣正常化。

 
金管會10日召開純網銀會議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國內三家純網銀上線後持續虧損,對於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成長,達到損益兩平、轉虧為盈目標,純網銀「國家隊」將來銀行高層表示,「2023年是產品大爆發的一年」,將持續爭取放寬法人業務、承作房貸、外匯與買賣海外基金等,讓小小「鯰魚」逐步壯大。

金管會將於10日召開純網銀會議,邀請樂天商銀、LINE Bank與將來銀三家業者面對面溝通,理解純網銀業者的需求,以及希望主管機關能開放哪些業務。

將來銀在去年3月29日開業,目前上線僅九個多月,將來銀高層笑稱,將來銀還是隻未滿周歲的「小小鯰魚」,2023年的目標是積極擴張產品線,雖然會積極獲客、但不會過度燒錢,今年底目標為客戶數50萬戶、放款餘額100億元並完成增資案,初步預估,第3季底資金就能到位。

 
兩金控:出口進入最差時刻
記者楊筱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灣出口春燕第1季難回,國泰金(2882)、永豐金兩大金控普遍悲觀看台灣近期出口表現,尤其半導體正面臨去庫存的關鍵時刻,牽涉台灣經濟表現,第1季將進入最差時刻,惟度過庫存難關後,第2季台灣經濟將逐步築底回來。

財政部公布去年11月出口數字,年減13.1%,連三黑,並創近七年最大減幅,科技產品出口出現疲態,根據經濟部統計11 月外銷訂單金額由 554.0 億美元降至 501.4 億美元, 年增率由 6.3% 大幅降至-23.4%,電子零組件更是逾二年來首度翻黑,主要受到全球通膨及升息影響,終端需求疲弱,客戶持續進行庫存調整,加上中國大陸防疫封控所致。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指出,去年11月台灣出口表現負值,12月也可能連四黑,受到外銷訂單、美中狀況影響,估台灣今年第1季出口將會最差。

永豐金控總經報告同步認為,大陸防疫鬆綁恐令疫情復燃,打亂供應鏈復甦,對台灣外銷訂單挹注有限;此外,美國與中國大陸多項經濟數據持續走軟,顯示終端需求放緩,加上俄烏戰爭延燒,為經濟前景增添更多不確定性,衝擊台灣外銷接單表現。

延伸閱讀》

日債殖利率看升 牽動股市

 
防疫險減壓 產險業喊話政府
記者廖珮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防疫險理賠突破2,000億元,讓產險業今年爆虧逾1,500億元的一甲子來最慘,據了解,產險公會在2022年最後一周,向行政院上陳情書,建議即時調整新冠肺炎的適用範圍,改為「染疫嚴重且須住院者」才列入法定傳染病,視為通報確診,減輕理賠壓力。

衛福部已正研擬春節後降級或修改通報定義,從目前所有確診病例都通報、改規劃只通報住院的中重症患者,產險業者則較傾向後者。

一家產險業高層說,若僅是降級,僅有四家產險業者可因理賠打折而減壓,但若是通報定義改變,才可以讓整體防疫險理賠壓力大降。

據各家產險業者保單條款,一旦將新冠肺炎從第五類降到第四級,將牽動包括國泰世紀產、明台產、旺旺友聯產、中信產等四家產險防疫保單,從目前確診得100%全額理賠,降到僅需賠5%至10%,如本來確診可以理賠5萬元,未來只剩2,500元。

若是通報定義改變,改為新冠肺炎「併發重症」而須住院治療者,在多數都是輕症下,依此可大幅降低確診人數,可讓整體防疫險理賠額大減。

該高層也說,衛福部喊降級、或修改通報定義,「喊了很久、要愈早做才有效,愈晚做,大家該確診的、該理賠的都結束了,產險也賠死了」。例如2022年就賠了2,000億元,平均每天賠5.5億元、早一天就可以省5億元。

據產險公會陳情書,指出一、為配合政府防疫政策,產險業已面臨經營生存困境,二、如今疫情趨緩、99.6%是輕症,致死率與流感率相當,三、醫療量能充足、政府防疫措施也正鬆綁等三理由,建議即時調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適用範圍。

公會也指出,若法定傳染病適用範圍不即時調整,理賠額持續不合理增加,將危及業者財務及清償能力,並損害產險業擔負社會安全的重要機制。

公會認為,COVID-19的Omicron變異株是全球流行優勢毒株,感染人數多,但無症狀或輕症病例占逾九成,因此鄰近國家紛放寬國境甚至將COVID-19降級或更名,因此建議政府調整適用範圍,僅染疫嚴重且需要住院者,才列入法定傳染病。

延伸閱讀》

台灣防疫險理賠破2,000億大關 再保公司傳將打折攤賠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