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則「松仁路馬路裂開」的Line群轉傳,讓原Po者吃上散布假消息罪名。(圖/路透) | | | 雖然假新聞大多是有人惡意製造,但假新聞會被相信、能夠擴散,也和閱聽人心理因素有關。 訊息與認知接近 就易腦補 並不是所有的假新聞我們都會相信,如果和我們既有的經驗、認知差異太大,通常直覺地質疑訊息的可信度。但若是我們已知某個事件發生,訊息的內容和我們經驗與認知接近,我們往往容易自己「腦補」,信以為真。 例如,之前網路上傳出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出席因執勤犧牲的員警李承翰追思時簽名「摔筆」的影片,社會震驚、罵聲不斷。但後來證實這段影片是蘇院長參加某位屏東鄉親的告別式時拍下的畫面,而「摔筆」是他們家鄉的習俗。 其實,要判斷影片的真假並不困難,影片傳出的當下,李姓員警的追思會根本還沒有舉辦。但為什麼有人會相信甚至轉載? 首先,許多讀者都知道李姓員警因公殉職,十分不捨,這個事件也引起社會大眾對於警方用槍時機的廣泛討論,我們不僅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同時也同情事件的受害者。其次,在這樣的認知與同情心態下,如果看到行政首長在告別式上作出「摔筆」這樣不敬的動作,便容易引起民眾的憤怒並相信是真的,因為我們感性會影響我們的理性思考,甚至可能會在一怒之下衝動地和大家分享不滿。當然,若是你對蘇院長本來沒什麼好感,更可能相信是真的。 有需求想被滿足 也會相信 但若是訊息的內容和經驗與認知不同,我們就不會相信嗎?其實未必。 例如,有則新聞這樣說:「根據英國研究顯示吃肥肉可以減肥」,你會相信嗎? 對許多人來說,這則訊息和原先的認知差異太大,我們大多聽過「運動可以減肥」,但很少聽說「吃肉可以減肥」,更何況是肥滋滋的肥肉,理性的我們怎麼可能會相信這種說法? 那可不一定,如果你有「減肥」的需求,同時又有「吃肥肉」的渴望,兩種願望,一次滿足,會不會就相信這樣的說法? 這是有可能的,當我們有某種心理或生理需求時,通常會希望得到滿足,特別是那些期待以久的願望或想像,我們會有更大的滿足期待。好比想考上理想大學,除了努力用功,有時還會尋找各式各樣的偏方,例如,四處詢問有沒有可以補腦的秘方,或者尋找能成為你「神隊友」的神明好好膜拜,當我們有這些需求時,就容易相信藥方與神秘的力量。 恐懼會失去判斷 更易相信 不只是「需求」會讓我們容易相信假的資訊,「恐懼」有時也會使我們暫時失去判斷力。 傳播學有個理論是這樣說的:當社會越不安,人們越會依賴媒體認識外在的世界。此時,媒體會因為人們的依賴更具影響力。除了因為需求而依賴媒體,當社會不穩定,我們越恐懼,也會越依賴媒體。例如,有個恐怖殺人犯四處逃竄、四處殺人,不但造成社會不安,我們也會害怕歹徒出沒在身邊。為了讓自己安心,有所防備,便會主動蒐尋資訊,也容易相信媒體所說以求自保,並會主動轉發給親友,請他們務必小心。但這些訊息卻有可能是假的。 面對假新聞,政府需要制定不傷害新聞自由又能有效阻止假消息的方法,但身為閱聽人的我們,除了要有耳聰目明的媒體識讀能力,也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需求或恐懼而輕易相信媒體。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