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4日 星期三

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


閱讀幾米繪本,經歷心靈的旅行,再到生活的各種新嘗試,【幾米Spa電子報】將成為你最溫柔貼心的陪伴。 【人類智庫健康生活週報】提供中醫養生智慧,及最新、最實用的養生健康知識,和你一起呵護全家人的健康!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19/08/15 第109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
魔法藥草百寶箱/實地調查充滿聖經的藥草
也許你不是特別的孩子/駱以軍最真摯的親情散文!
當AI 機器人考上名校/人工智慧時代,未來不被淘汰的關鍵勝出能力
白鯨記/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對決!
閱讀筆記 國文超驚典/八卦工夫學

新書鮮讀
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收入不平等跟我們有何切身關聯?為什麼高層薪水越領越高、基層薪水萬年不漲,應該被打破?其實我們的心理問題、高壓的人際關係、低落的自信以及被扭曲的天性,統統都跟收入不均、競爭以及不平等的社會有關。

內容簡介:不平等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包括個人思考、感覺和行為舉止。一開始我們會先到看無可否認的證據,說明物質上的不平等有多麼強大的心理效應:當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們就越容易以高低階級來評價自己與他人,因為擔憂自己落於人後,自信破滅,自卑感、防禦性的自戀、瘋狂購物等現象也隨之衍生。不僅如此,對於社會地位的焦慮更導致壓力賀爾蒙升高,不但學習或工作表現受到影響,焦慮、憂鬱、藥物濫用的頻率也隨之增加。

作者介紹:理查.威金森 Richard Wilkinson ,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流行病學榮譽退休教授、倫敦大學學院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榮譽教授、紐約大學客座教授,二○○九年創立平等信託基金會(The Equality Trust)。

作者介紹:凱特.皮凱特 Kate Pickett ,英國約克大學健康科學系流行病學教授、平等信託基金會聯合創辦人。曾在劍橋大學學習體質人類學、在康乃爾大學攻讀營養科學、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習流行病學,並在芝加哥大學擔任助理教授。

  兩人合著的《社會不平等》入圍二○○九年《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年度研究計畫,並入選《新政治家》近十年十大好書之一。

搶先試閱:〈成癮社會:對酒精、甜食、電玩電視與購物的依賴〉

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告訴自己明天會更好。「明天肯定不一樣」。

但這根本是狗屁……每天都一樣糟,根本就是惡性循環。我一點價值也沒有。

朋友看起來都開開心心,我卻過得差強人意,跟他們之間感覺隔了一道牆。

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看著別人過著我也能擁有的生活……

我也應該擁有那種生活才對。

──二○一四年網路貼文

肚裡的黑洞又出現了,那個洞不斷向我需索。

它要的不是食物,而是一次碰觸、一次愛撫,這樣就夠了。

不過看來今晚是得不到了,還是去吃東西吧……

──二○一四年,網路聊天室「上癮」(I Have An Addiction)貼文

「老實講,我不覺得自己窮,也不覺得自己有錢。但只要我看上什麼東西,就一定得拿到手。」

購物狂、酒鬼、工作狂、巧克力狂、性愛成癮、家電用品狂。能讓人上癮的東西根本無窮無盡。很多人表示自己對最新的電玩或影集上癮了,有的人則酷愛培根、杯子蛋糕,或是怎麼睡都睡不夠。線上流行用語字典(Urban Dictionary)嗤之以鼻地指出「holic」這個字尾(意指「狂」或「癮」),「正確來說此字尾只能用來描述酒癮,但現在都被大肆濫用了。」不過很多人顯然樂於分享自己對某件事物過度癡迷的現象,當他們擁有或沉浸在那件事物中,就能暫時改善對自己以及對人生的感覺。

如我們所見,在貧富差距極大的社會中,要維持自尊與地位實在累人。不管最後結果是信心崩盤、被越演越烈的社會比較給擊敗,還是奮力維持出成功的表象、說服全世界自己過得很好(通常這種人的自我意識極為脆弱),在掙扎過程中累積的壓力,都會讓人更想獲得讓自己更愉快、輕鬆的事物,例如酒精、藥物、放縱大吃、「購物療法」等精神依靠。許多人被永無止盡的焦慮感所困擾,但這種讓自己暫時喘口氣的應對方式非常不健康。

許多治療毒品或酒精成癮者的專業人士,認為不應該將其他行為描述為成癮或貼上成癮的標籤。不過我們在此套用心理學家布魯斯•亞歷山大(Bruce Alexander)的定義,他最著名的研究是一系列稱為「老鼠樂園」(Rat Park)的實驗:實驗發現,被以群體為單位安置的老鼠,食用的鴉片類藥物比被單獨孤立的老鼠還少。亞歷山大認為這些藥物本身的特性(成癮性),只是「藥物問題」的一小部分;事實上成癮既是社會問題,也是個人問題。本章接下來提供的證據會證實此說法。亞歷山大在著作《成癮全球化:論精神世界的貧乏》(The Globalization of Addiction: A Study in Poverty of the Spirit)中,探討成癮現象的歷史,他認為成癮「是一種對任何事物的過度投入與追求,會對成癮者、社會,或是同時對兩者造成傷害。」這個定義相當廣泛,並將人們不斷重複、且對自己與他人造成傷害的各種行為定義為成癮。不過這個定義也讓我們能以社會為角度來思考成癮現象,反思為何現代人的成癮行為不斷增加,對越來越多事物感到無法自拔。

逃離自我

假如自由市場以及來自社群媒體毫不停歇的社會評價威脅,讓我們更難與他人維持心理整合、保有穩固的自我意識,就代表我們更需要獲得歸屬感以及被重視。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系教授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在一九九一年出版《逃離自我》(Escaping the Self),在書中點出人們是透過哪些方式來維持自我形象、以及呈現在他人面前的樣貌:

我們努力獲得好評價以及他人的認可:為了學習如何給人好印象,我們不斷參考相關書籍,選修相關課程;我們把根本還沒穿舊的衣服扔掉,不斷購入更新潮的服飾;我們勤奮努力,目的只是想找出能替自己辯護的理由,好在失敗或不幸降臨時把責任推給他人;大家甘願餓肚子,只為了看起來符合時尚產業的審美觀;與人談話或發表演說前,我們不斷預演,事後又不斷反思哪裡可能出了錯;我們接受整形手術,不斷打探別人的消息,進行自我比較;有人打擊我們的體面形象或優越感時,就捲起袖子和對方奮力一搏。我們渴求合理的解釋,我們一直買雜誌來參考如何打扮得更迷人,如何在做愛時表現得更好,在職場上、玩樂或節食的時候都能成功順利,最好還能避免講出一些蠢話。維持自尊聽起來根本是一份全職工作!

與居高不下的「社會評價威脅」共存相當累人,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努力經營自己在網路上的形象與身分,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鮑邁斯特在書中描述了這些事物或現象,會讓人們想逃離自我、不願再勞心費神在他人面前經營形象,大家不僅想擺脫一連串的痛苦災難、更想跳脫他人期望帶來的長期心理負擔。文藝復興前,群眾會試圖遵照標準或理想品行來行事;時至今日,我們心中掛念的事物越來越膚淺,大家只想滿足時下的審美觀,擁有群眾熱烈追捧的物品。

在我們被輕視、自覺一文不值、感到無能、被拒絕的時候,藥物、酒精、電玩與電視的花花世界、垃圾食物、購物療法甚至是賭博,就會像黑洞一樣將我們吸入,令人無法自拔。有些產品承諾能讓我們獲得期盼已久的身分形象,將消費者迷得團團轉。不過這些活動與購物行為,只能讓人暫時擺脫長久背負的壓力與焦慮,其他什麼忙也幫不上。

以物質取代人際關係

具有「以物質取代人際關係」特色的成癮現象與強迫行為,早在一九八○年代末期就已出現。這個說法是由心理治療師克雷格•納肯(Craig Nakken)所提出,並在記者達米安•湯普森(Damian Thompson)的《癮頭》(The Fix)中多次出現。以物質取代人際關係的說法,指的是人們逐漸對手機、甜膩膩的杯子蛋糕、電玩遊戲、冰咖啡與線上購物上癮的現象。

湯普森在書中談到,駐紮在越南的美軍感到寂寞,他們身上背負極大壓力、而且過得提心吊膽,因此施打海洛因來讓自己放鬆。不過當他們安全回家、離開當初的環境後,全都戒掉毒癮了。對湯普森而言,現代社會的消費者具有上癮般的消費行為,「就像被派遣到越南的士兵一樣,感到迷惘、害怕,一直被各種令人上癮的事物迷惑,因為他們相信這些事物能讓現實更令人願意忍受。就算你沒病,也會染上各種癮,而且人人都是如此。」不過這個類比會讓人更感困擾,因為我們本來就「在家」了。如果我們想逃離湯普森描述的毀滅性模式,就得了解為何貧富差距懸殊的社會,會讓人掉進上癮的黑洞中。 ▶▶ 閱讀更多 理查.威金森, 凱特.皮凱特 《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

 
魔法藥草百寶箱/實地調查充滿聖經的藥草
文、圖節錄自聯合文學
圖/聯合文學提供
真是不可思議的藥草!原來是女巫啊!日本暢銷書《女巫不傳的魔法藥草書》,讀者引頸期盼的姊妹作,好評出版!

內容簡介:看似平凡無奇的植物,在童話與傳說中,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本書的主角就是與藥草有關的故事。日本女巫專家西村佑子,從民間傳說、《格林童話》、《聖經》中擷取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以「藥草」為關鍵字,一一解說「女巫」與相關「傳說」誕生的背景,帶領讀者進入一場歐洲深度文化的知性冒險。希望大家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一併欣賞豐富的插畫與照片圖說,並搭配各種藥用植物介紹,就能輕鬆有趣地一窺女巫與藥草間的神祕關聯與力量。

作者介紹:西村佑子 Yuko Nishimura ,曾為青山學院大學、成蹊大學講師,現為行銷莫阿比特的「德國講座」講師。至今擔任過「格林童話女巫」展(櫪木縣石橋町格林館)的企劃•監修,以及德國女巫街道之旅的同行講師,並為藥草專門雜誌撰寫連載專欄等,積極參與相關活動。主要著書:《格林童話的女巫》(洋泉社)、《要不要到德國女巫街道來趟旅行?》(旅遊期刊)、《女巫不傳的魔法藥草書》(山與溪谷社)、《德國慕童話夢幻街道》(郁文堂)等等。

搶先試閱:〈杜松的故事〉──甦醒之樹

這是個父親將至愛兒子吃下肚的故事,一開始以為會詭譎又恐怖,想不到結局竟然帶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十分不可思議。就如同標題,杜松從開始到結束都擔任重要角色。

以前有一對夫婦一直生不出孩子。在一個冬天的日子裡,妻子在杜松樹下削蘋果時不慎切到手指。看到血液滴落雪中,不禁感嘆,「要是有個像血一樣紅潤,又如同雪一般白皙的孩子就好了。」

〈白雪公主〉的母親也是許願想要一個「如雪一樣白皙,像血液一般紅潤」的孩子,於是就如她所願生下女孩白雪。在〈杜松〉這個故事裡,生下的是男孩;無論是哪個故事,我總是感到疑惑:「像血液一般紅潤」到底是哪裡紅潤呢?有臉頰和嘴唇等解釋,然而臉頰真的那麼紅潤,根本如同喜劇一般,而嘴唇那麼紅潤的話,又很奇怪……

閒聊到此為止。

當杜松散發出香氣,妻子聞到香味就開心,然而吃下杜松的果實後,便鬱鬱寡歡開始生病。妻子死前對丈夫說,「我死後,把我埋在杜松樹底下」,她在產下「像血一樣紅潤,又如同雪一般白皙」的男孩後,便離開人世。

丈夫將妻子埋在杜松樹下,沉浸在悲傷中一陣子後再婚。與這一任妻子,生下一個女兒瑪蓮娜。瑪蓮娜與男孩感情非常好,而繼母卻討厭這標緻的男孩。於是她便趁丈夫不在時,殺了他甚至殘酷地放入湯鍋裡燉煮。目擊一切的瑪蓮娜一直哭,哭個不停。父親回家後,三人一起坐在餐桌前。就在父親喝下一口湯後,大讚美味,完全不讓任何人吃,獨自一人喝完全部的湯,並把湯裡的骨頭都丟到餐桌下。瑪蓮娜邊哭邊撿拾那些骨頭,並用絲綢包裹放到杜松樹下的草皮上。

於是,杜松的樹葉就開始發出稀稀簌簌的聲音,伸展枝葉,突然一隻不知從何處飛來的美麗鳥兒出現了。而包有骨頭的絲綢就此消失。鳥兒開始停在城鎮各家的屋頂上唱歌。

媽媽殺我。爸爸吃我。瑪蓮娜找到我的骨頭,以絲綢包裹,放在杜松樹下。啾咿特、啾咿特,我真是美麗的鳥兒啊。

最後鳥兒飛到男孩家,停在庭院的杜松樹上開始唱歌。父親和瑪蓮娜聽到歌聲,立刻一掃陰霾停止哭泣,來到外面看鳥兒。繼母心想,「怎麼會這麼不舒服。或許來到外頭會好一點」,就從玄關走出來,正好鳥兒搬來的巨大石臼由上方落下,砸死繼母。結果,一陣霧火交集煙消雲散後,男孩就站在那裡。

這就是〈杜松的故事〉大綱。英國傳統童謠〈鵝媽媽〉裡,也有類似〈杜松的故事〉中鳥兒所唱的歌。不過在〈鵝媽媽〉中只提到被殺的是「我( me )」,因此不知道是男是女;而這孩子的手足撿拾了骨頭,埋在「冰冷的大理石下」。歌曲就此結束,無法得知這個孩子有沒有復活。

杜松是復活之樹,這和此樹的名稱有關。杜松的德文為Wacholder ,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叫法。《格林童話》是以低地德語(北德方言)書寫,因此稱為「Machandelboom 」。也有其他幾個不同的名稱,不過都具有「讓人有活力」的意義。

他們相信亡者的靈魂會暫時停留在杜松樹上,最後就會復活。因此不能埋在大理石下。

杜松具有驅魔功效。在聖誕節時,為了不讓女巫、妖怪進入家中,會把杜松樹枝裝飾在家門口。此外,為了不讓女巫在牛奶中施展女巫之術造成牛奶腐敗,會使用杜松做成的木棒攪拌牛奶。

除了杜松以外,在童話、傳說中也有其他可以讓亡者起死回生的植物。譬如說《格林童話 • 三片蛇葉》的故事。故事非常有趣,不過恐會增加篇幅,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葉子的部分︰蛇的身體被切成三段,其他的蛇見狀就咬著三片葉子前來,把那隻蛇斷掉的身軀接起來,放上三片葉子。於是蛇就這麼復活了。這種草也能讓人類復活。然而可惜的是故事中這個葉子的敘述只有「綠葉」。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基加美修史詩》(西元前七世紀阿卡德語標準版)中有回春草的蹤影。主角基加美修國王面對摯友死亡,開始對於死感到恐懼。因此,為了向烏特納比西丁(具有不死之身,與神相同的存在)請教生與死的祕密,便踏上了旅程。而基加美修就這麼從祂那獲得了回春草。那是一種根部帶有刺的草,其名稱為「讓年邁者回春」。

就在基加美修帶著那種草回故鄉途中,他以泉水清潔身體時,一隻聞草香而來的蛇,將那種草奪走。基加美修痛哭。於是他就空虛地回到故鄉,終身善盡國王的職務。

人老了就會死,這就是人類。明知沒有復活或回春的特效藥,卻仍會去想有其可能性的大概就只有人類吧。

◆刺柏(柏科 Juniperus Communis)

刺柏,另一譯名叫杜松,為自然生長在北半球寒冷地區的常綠樹。在日本杜松果實以杜松子(Juniper berry )這樣的名稱販賣。不僅能用來增添琴酒香氣,在製作德國著名的酸菜時也會使用。具有如萘(可製樟腦丸)一般的強烈氣味。根據以上資訊類推,杜松也能用來消毒與殺菌,在十四世紀歐洲鼠疫大流行之際,曾大量使用。此外,由於香氣強烈,故有人將杜松稱為驅魔之木。

北德有個叫做「呂訥堡石楠草原」的廣大石楠荒原。這裡是自然保護區域,所以只能搭乘觀光馬車或徒步行走兩種遊覽方式。夏天時歐石楠小花盛開時,有如鋪上了紅紫色地毯。

其中四周呈紡錘狀的杜松,看起來非常美麗。歐石楠與杜松皆為生長於乾燥貧瘠土地的植物。 ▶▶ 閱讀更多 西村佑子《魔法藥草百寶箱》

 
也許你不是特別的孩子/駱以軍最真摯的親情散文!
文、圖節錄自天下文化
圖/天下文化提供
我和兩個孩子,從他們還小時就經常打打鬧鬧,我可能是他們心中的熊麻吉還甚過父親的形象吧!  這其實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幸運,父親的角色在那舞台燈光被調得柔和的家庭劇場中,得到了更多像是和小熊追打、不再那麼孤單的父親,的愛的學習。――駱以軍

內容簡介:最深刻的父子情、最爆笑的親子奇景,宛如熊麻吉的育兒經,駱以軍最真摯的親情散文!本書是小說家與兩個兒子的親子日常,記錄了他對少年孩子的陪伴,並映照著自己的童年成長,一路摸索著「父親」的角色。

作者介紹:駱以軍 ,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畢業。榮獲2018第五屆聯合報文學大獎、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首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推薦獎、台北文學獎等。

搶先試閱:〈你不知道的事〉

你不知道他背著你,

在他的世界,

而非你的世界,

學習了什麼祕密的技能。

我的大兒子在國中時,班上有個暴力傾向的孩子,有一段時間他回來會跟我們說些這同學的攻擊性行為。好像是個有錢人家小孩,常會霸凌班上另一腦性麻痺的小孩。當時我和他母親非常擔憂,因他是個溫和內向的孩子,但不知為何老師總將他的座位排在這問題少年的旁邊。他們每個月會全班換一次座位,我們總想,「這次應該可以換離開那不定時炸彈了。」但他回來後總是說:「還是坐他旁邊。」

我們多少有點急了,但也不想要他變成「媽寶」,希望他能學習、體會展開在他自己面前原本就充滿亂數的生命。我們不知他懵懂柔軟的心靈,承受了些什麼?只能跟他講一些趨吉避凶,不要招惹這壞孩子的提醒。

有一次家長會,他的母親跟老師提了這事─我們父母的擔心。沒想到老師告訴他母親,是的,他是故意每次都讓我們大兒子,坐在這問題少年的旁邊。他說,其實其他同學,不管男生女生,他們的父母都會反映,請老師排座位時,離那孩子遠一點。而他以一個老師的立場,想告訴我們,我們的孩子非常棒,是全班最穩定、唯一對那孩子的不確定性,可以溫和以對的人。似乎他的性情,像太極拳可以化去那孩子的暴戾,非常奇妙。當然如果我們父母堅持,他可以把座位換開,但他覺得我們的孩子,可以穩定這個教室裡讓所有老師頭大的一塊拼圖。

妻子回家後,我們開了一個小家庭會議。大兒子說:「不用換座位,我可以搞定。」

這已經是幾年前的事了。當時我心裡有個奇妙的感受:在家裡,在我們眼前,這孩子從小那麼內向敏感,但卻從另一個人口中描述的他,是個穩定、讓人信任、擁有處理這種讓人焦慮的危機的能力。我們好像總把孩子停留在我們心中那個小屁孩,其實你不知道他自己在外面學習的能力。

你不知道他背著你,在他的世界,而非你的世界,學習了什麼祕密的技能。

我國中時,我的父母不准我騎腳踏車。然而我的少年時光,是在永和,從竹林路到河堤,那一整片像水渠網絡、像十二指腸、像迷宮般的巷弄裡轉悠、迷路、冒險。

我不但和其他孩子在河堤邊學會騎車。有段時光,甚至和一位同伴在巷弄死角、沒關的公寓門、學校附近的電玩店外面,偷那些沒上鎖的腳踏車。當然那通常是一些較破爛的車,但我們確實像做夢一樣,進入一個少年的犯罪時光。騎著那些偷來的車心跳不已,在那些蛛網巷弄裡飛馳。而因為不能給家裡人知道,也沒錢買鎖,擱放在家附近的停泊處,第二天通常又被別人牽走。

你說我們是壞孩子嗎?其實以我自己的內在祕境,我應該是個並不壞的孩子。那些偷來的車,通常是爆胎、煞車線斷了的,我們倆會去河堤附近一個老頭開的車行修理。那老人渾身黑油,蹲著用水盆試車內胎的破洞,再用一枚像口香糖的黑膠將洞補上。他從不問我們為何每次的車都不同,或是為什麼都這麼破爛。我們會和他攀談,明明是小鬼,卻像愛馬者和專業養馬人那種爽利的對談,問到更多關於腳踏車的知識。

我爸是個老師,是非常嚴厲正直的父親。我在那些偷車、然後騎車穿梭巷弄,也有過和機車對撞摔得滿手掌血的那些時光,完全沒去想,若被他知道我做這種事,一定是用木劍把我腿打斷,或趕出家門吧?有天早晨,我和同伴,一前一後騎著我們偷來的車追逐著,竟然差點撞上一個高大的人。我的視焦一對準,天啊!是晨起散步去河堤的老爸。他也愣住了,先問我:「你會騎車?」然後說:「這車是哪來的?」我說是同學借我的。我爸說了一句:「你還有多少事瞞著我,沒讓我知道?」便揮手讓我離開。

那一整天我心神不寧,心想放學回去真的死定了。但很怪,那晚我父親回家,完全沒提這件事。當然他不知道我偷車這事吧,或他就只是覺得,這孩子在外頭,瞞著父母學騎腳踏車。而對那年代的父親來說,或許也是有天終要學會的技術吧! ▶▶ 閱讀更多 駱以軍《也許你不是特別的孩子》

 
當AI 機器人考上名校/人工智慧時代,未來不被淘汰的關鍵勝出能力
文、圖節錄自高寶
圖/高寶提供
缺乏「閱讀思考」的人將會被AI取代!人工智慧的現在VS.人類教育的未來

內容簡介:今後我們該怎麼樣才能應變與AI共處的未來?那就是培養「閱讀思考」的能力。在面臨AI大量取代人力未來,是該再一次重新思考,並調整我們的教育體制及觀念。本書深入淺出地說明AI進化的歷史、學習過程,引用大量資料事例,更以自身經驗詳細說明。並聚焦探討未來將來臨的「AI恐慌」,以及我們人類該培養哪些能力才足以與AI共處而不被淘汰。

作者介紹:新井紀子 ,國立情報學研究所教授、社會共有知研究所長。財團法人「教育科學研究所」代表理事兼所長。一橋大學法學院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數學系博士課程修畢,東京工業大學理學博士。專門分野為數理邏輯。 2011年主導研究開發「機器人能否考取東京大學」的計畫。

搶先試閱:〈AI將奪走人類的工作〉

放射診斷科醫師即將絕跡

沒有護理師忙進忙出的身影、沒有消毒水嗆鼻的味道,就連一個患者也沒有。只有一排人坐在電腦前,仔細觀察螢幕畫面--

這不是對未來的想像,而是目前放射診斷科的實況。

可能是因為日本人特別熱衷健康檢查,與歐洲相比,日本接受CT、MRI 等放射檢查的患者非常多。放射檢查的機器過去十分昂貴,近年價格降低,因此一些規模比較小的診所也會設置。過去放射檢查很花時間,一個上午只能拍攝兩張照片;現在由於性能大幅改善,拍攝一張照片只需要六分鐘。此外,不僅照片的解析度提升,每次拍攝都能取得數百甚至數千張照片。

放射診斷科醫師的工作為觀察放射檢查的照片,判斷患者是否罹患癌症、動脈瘤等疾病。然而即使放射檢查的機器變得普遍,放射診斷科醫師並未隨之增加,反而人才短缺。事實上許多診所無法聘請專屬的放射診斷科醫師。過去診所必須委託大醫院診斷,但大醫院的放射檢查亦日漸頻繁,實在無力負擔。因此各地開始出現大大小小負責診斷照片的檢查中心,提升診所的效率―一開始我提到的實況,正是這些檢查中心的樣貌。

據說某位目前於學會擔任要職的內科醫師,在實習醫師時代曾日以繼夜地負責診斷照片的工作。

「就像生產線一樣,我得在昏暗的房間裡一張接一張地診斷照片。工作時不需要與患者、同事交談,機械式的作業十分孤獨,且很容易疲倦。我當然知道診斷漏誤可能會使患者喪命,但我還是難以集中注意力。就這一點來說,那工作真的很辛苦。」

這位醫師回顧當時,最後這樣說:

「與其交給人類,那項工作是不是比較適合由AI來做?」

深度學習使AI的圖像處理技術有長足進步。儘管仍無法像人類一樣識別圖像,但

AI十分擅長條件確定的作業,比如說:確認圖像中是否有貓。這麼說來,AI的確可能可以判斷圖像中是否有癌症、動脈瘤等疾病。而且各地的檢查中心每天都在生產教師資料,提供AI學習。相信各位都已經知道,教師資料能協助AI自動學習、提升正確率。有專家表示,未年三年內AI的表現將可以超越放射診斷科醫師的平均值,成為診斷照片的主力。換句話說,未來三年內AI將會奪走診斷照片的工作。

除了診斷照片,放射診斷科醫師還有許多工作可以做,不會失業。相反的,既然方才提及的內科醫師認為診斷照片的工作對人類來說太辛苦,那麼交給AI或許反而是一項福音。不過無庸置疑的是--AI將奪走人類的工作,許多人可能會因此而失業。

大半員工即將失去工作

在此以表1 -1整理牛津大學研究團隊的預測結果:受到電腦(AI)的影響,十年

∼二十年後,哪些工作會消失。值得矚目的是表中有許多白領階級的工作,包括-- 第二名不動產登記的審核與調查、第四名使用電腦進行資料收集、加工與分析、第八名稅務代理、第十一名圖書館借還書、第十二名資料輸入、第十四名保險理賠與代理、第十五名證券公司一般業務、第十六名訂單登記、第十七名融資業務與第十八名的汽車保險鑑定。

至於第七名貨物代理、第十九名體育競賽裁判、第二十二名包裝機與填充機操作、第二十五名金屬、塑膠加工用銑床、成形機操作等,看似沒有共通點,但都是照表操課的工作。也就是說,只要根據既定的規則作業。這種工作也很容易被AI取代。

相信有人看了會覺得鬆一口氣:「還好我的工作不在榜上」,但也不能安心得太早。

牛津大學研究團隊指出美國現有的七百○二種職業有四十七%―也就是近半--「at risk」可能會失業。

有人會問:「那是美國呀?」可惜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任何國家,只要是確認文

件、審核授信等工作都會被IT技術、AI取代。即使雇用習慣與形式相差甚遠,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經營者都得優先考量企業的利潤。只要電腦化能降低人事成本,許多企業都會如此選擇。因此預測會發生在美國的情況,也會發生在日本。也就是說,日本也有近半的人可能會失業。

此時萬萬不可說:「沒問題,日本採取終身雇用制。」若日本企業以雇用習慣為由而延遲導入AI的時間,很有可能會因為喪失國際競爭力而破產,或被外商企業併購。如此一來,企業自然無法保證能繼續雇用員工。另一方面,若可以導入AI提升生產力卻堅持維持現有的雇用形態,也會導致勞動環境惡化。人類硬要挑戰AI擅長的工作,如同螳臂當車。為何近年日本處於戰後最長的好景氣、企業的留存收益也創下最高,勞工薪資的中央值卻不斷降低?美國或許可以怪罪移民,但日本幾乎沒有接受移民。那麼,原因只有一個--新發明、新技術可以取代的勞工的勞動價值急速下滑。

人類可以勝任AI無法勝任的工作嗎?

溝通能力越來越重要

第一章提及近未來包括藍領階級、白領階級的工作,都極有可能必須面對AI這個強大的競爭對手。第二章說明AI並非萬能,至少在我們還有我們的下一代還活著時,

AI不可能取代人類。也就是說,AI將使近半勞動者面臨失業危機,而我們必須與其共生。

有些人樂觀以為--人類只要將可以交給AI處理的事物交給AI處理,轉而從事AI

無法勝任的工作即可。如此一來就能提升生產力,不用像以往那樣長時間工作,也能過著豐足的生活。然而很抱歉,我實在沒有那麼浪漫。那與我想像的未來相差甚遠。

「AI加入勞動市場將使人類的工作變得輕鬆,人生變成彩色」此論述的前提為大多

數的人類可以勝任AI無法承擔的工作。因此關鍵是--人類可以勝任AI無法勝任的工作

嗎?

一如第二章所述,有許多事物AI不擅長,但人類可以輕鬆完成。包括我的笨兒子東Robo 君,現今世上的AI無法理解「先日、岡山シ廣島ズ行ゲサわギ」(前陣子我去了岡山與廣島)與「先日、岡田シ廣島ズ行ゲサわギ」(前陣子我和岡田去了廣島)之間的差異。換成工作,又是如何?AI無法勝任的工作,人類可以輕鬆完成嗎?

請容我再次引用牛津大學研究團隊的預測,但這一次是「十∼二十年後會留下的工

作」,如表3 -1所示。第一名休閒治療師、第二名(機器)維修與安裝的現場監工、第三名危機管理負責人、第四名心理健康與藥品社會工作者、第五名聽覺訓練師、第六名職能治療師……

各位覺得如何?表中有你可以勝任的工作嗎?應該有吧。然而不能安心得太早。對個人而言,未來是否有自己可以勝任的工作非常重要;但對社會來說,更重要的是因AI而失業的人是否可以順利轉職。無論是表中的工作,或其他AI無法勝任的工作。若許多人無法順利轉職,失業問題就會成為社會的不定時炸彈。如此一來,沒有失業仍會受到影響。當人們的可處分所得下滑,就無法像過去那樣消費。那麼即使是西點師傅、美容師等不容易被AI取代的工作也會被波及。我所謂「不能安心得太早」,是這個意思。

觀察「留下來的工作」會發現一些共通點。比如說有許多講究溝通能力、理解能力的工作,或是照護、除草等必須隨機應變的勞力工作。這些都是AI無法取代的工作,也與第二章提及AI不擅長的領域一致。也就是說,得具備高度的閱讀思考能力、常識與隨機應變的判斷能力。

再稍微仔細說明,AI的弱點是即使好不容易學會一項事物,也無法彈性運用,只能在既定框架中計算。AI無法理解意思,而人類只要具備舉一反三的理解與應用能力、不受框架拘束的彈性與創意,則AI不足為懼。

問題是身處現代社會的人,是否具備上述閱讀思考能力、常識與不受框架拘束的彈性與創意。儘管我們經常感嘆缺乏常識的人越來越多,但若絕大多數的人不那麼做或不那麼認為,那也就不再是常識了。在此暫且假設絕大多數的人都具備常識或至少能做出合理的判斷。因此關鍵在於以閱讀思考能力為基礎的溝通與理解能力。 ▶▶ 閱讀更多 新井紀子 《當AI機器人考上名校:人工智慧時代,未來不被淘汰的關鍵勝出能力》

 
白鯨記/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對決!
文、圖節錄自聯經出版
圖/聯經出版提供
睽違六十年,翻譯名家陳榮彬全新譯本《白鯨記》,見證亞哈船長與大白鯨莫比敵的海上傳奇《白鯨記》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經典巨作;它是不朽,是文學史上的傳奇!從今天起,你再也沒有理由不讀《白鯨記》!

內容簡介:「叫我伊什梅爾吧。」故事以捕鯨船水手伊什梅爾這句舉世聞名的開場白作為開頭,接著開始重現「皮廓號」捕鯨船船長亞哈追捕大白鯨「莫比敵」的歷險過程。

作者介紹: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1891) ,梅爾維爾的作品直至1920年代才重新喚起評論界與市場的重視,將他與愛倫•坡及馬克•吐溫並列為美國文學的奠基者。出版已屆70年的《白鯨記》此時方才得到應有的讚揚,被公認為偉大的美國小說,連同短篇小說《水手比利•巴德》及《錄事巴托比》成為對後世作家影響深遠的傑作。

搶先試閱:〈叫我伊什梅爾吧〉

多年前,姑且別管到底是幾年前,我的包包裡沒有多少錢,也可說是身無分文,而且陸地上也沒有特別讓我感到有興趣的人事物,於是我想自己該登船雲遊四海一番。這是我排憂解悶、疏通氣血的一種方式。每當我的嘴型變得猙獰了起來,每當我的靈魂好像置身陰雨潮溼的十一月天,每當我發現自己在棺材店前會不自覺停下腳步,且遇到送葬隊伍就會從後面跟上去,尤其是每當我的憂鬱症犯得格外嚴重,必須憑藉強烈道德感才能壓抑內心衝動,讓自己不要刻意上街去把行人的帽子給一頂頂打落――每當這些狀況出現時,我就知道自己又該儘快出海了。這是我避免讓自己吞子彈的替代方案。加圖以刀劍自殺前,暢讀哲學經典,而我沒自殺,只是悄悄登船出海。這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只要能了解這種狀況,幾乎所有人遲早都會跟我一樣珍惜自己對大海懷抱的那種情感,只是珍惜的程度各自不同。

我們這島城曾是曼哈托人的居住地,四周被碼頭環繞,就像印地安群島被珊瑚礁環繞一樣,如今環繞包圍著它的,則是商業的浪潮。不管往右或往左,每一條街道都通向海邊。下城的盡頭就是砲臺,那裡的防波堤被海浪沖刷著,涼爽微風吹過,幾個小時前在陸地上都還看不見風與浪。看看現在,那裡已有一群群欣賞海景的人。

在這如夢似幻的安息日下午,到城裡去繞一趟吧。從柯里爾海岬走到康恩提街,然後在白廳街往北走。你會看到什麼?成千上萬的人站著呆望大海,他們遍布城中,好像沉默的站崗哨兵。有人倚著樁子,有人坐在碼頭前端,有人遠眺著那些中國船隻的舷牆,也有人高高地站在索具上,好像站得越高就能看到越好的海景一樣。但這些都是陸地上的人,平日被禁錮在泥糊的木屋裡,離不開櫃檯邊,不得不坐在板凳上,或是鎮日案牘勞形。那麼,這是什麼情況呢?沒有綠色的田野可以看嗎?他們在這裡幹麼?

看哪!人越來越多了,直接往海邊走去,像是要跳進海裡一樣。怪了!只有走到陸地盡頭,他們才會心滿意足,光是到那些倉庫的背蔭處閒逛一番,是不夠的。當然不夠。只要不掉進海裡,他們就會想盡辦法靠近大海。他們站成一列長達數哩的隊伍,全都是內陸居民,住在大街小巷中,來自四面八方。但他們全都群聚在此。您說,會是船上羅盤指針的磁力把他們吸引過來的嗎?

再舉個例子。比方說,你人在鄉間某個湖區的高地。隨便選一條路,十之八九都會帶你走向某個溪谷,眼前出現溪邊的一個小水潭。這真的很神奇。隨便挑一個心不在焉、正在沉思冥想的人,只要他雙腳一站,跨出腳步,肯定都可以把你帶往水邊,如果那一帶的確有水的話。若是行經美國這個大沙漠時,你覺得口渴了,車隊裡又剛好有一位鑽研形上學的教授同行,就可以做這個實驗。沒錯,沉思冥想與世上的水總是結合在一起的,這是眾所皆知之事。

假設有個藝術家打算為你作畫,把浪漫的薩科河谷景致畫成最夢幻、最隱蔽、最安靜、最誘人的作品。他使用的主要元素會是什麼?畫裡會有一棵棵空心的樹,像是裡頭有隱士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受難聖像,這邊畫了一片草原,那邊有一群牲口,遠方的小屋有一縷炊煙升起。遙遠的林地裡,一條錯綜複雜的小徑往深處蜿蜒,通往層層交疊的一片山脊,山坡如此青翠。但是,儘管這畫面讓人看了出神,儘管松樹發出沙沙聲響,像落葉掉在牧人頭頂的聲音一樣,除非牧人的眼睛緊盯著眼前的奇幻小河,否則一切都是枉然。六月時去一趟大草原,你會有幾十哩的路程都在及膝的虎皮百合叢中跋涉,但唯一欠缺的是哪種吸引人的事物呢?是水――那裡沒有任何一滴水!如果從尼加拉瀑布奔流而下的是滾滾黃沙,你還會不遠千里到那裡去欣賞嗎?那可憐的田納西州詩人,在突然拿到兩把銀幣時,為什麼還需要考慮自己到底該買一件大衣(這是他迫切需要的),或該把錢當成旅費,徒步前往洛克威海灘?為什麼幾乎每一個身心健全茁壯的青年遲早都會想去看海,想到發瘋?為什麼當你初次以旅客的身分搭船出海,聽說船已駛離、看不到陸地時,內心會感到一陣莫名的激動?為什麼古波斯人認為大海是神聖的?為什麼希臘人認為海裡有海神,就像天上也有天神那樣?這一切當然都不是沒有意義的。而且,更加具有深意的,是美少年納西瑟斯的故事:他因為愛上了自己在水中的柔美倒影而飽受折磨,最終投水溺斃。我們一樣也會在河面與海面上看到自己的倒影。那是一種無法掌握的生命幻影。而這就是一切的關鍵。

每當我的眼睛開始變得迷濛,我的肺部開始太過敏感時,習慣上我就會出海去,不過我的意思不是說我曾以旅客的身分出海。因為,旅客必須有行囊,如果行囊中空無一物,它不過就是一條破布罷了。此外,旅客會暈船、會吵架,晚上不睡覺,一般而言他們在海上無法自得其樂――不,我不曾以旅客的身分出海;但是,儘管我還算是個有經驗的水手,我也沒當過船隊司令、船長或者廚師。我把殊榮與聲譽都讓給了喜歡那些職務的的人。我討厭一切崇高可敬的苦工、考驗與磨難。最多我也只能把自己照顧好,要我去照顧那些大船、三桅帆船、雙桅帆船或者雙桅縱帆船什麼的,我可辦不到。至於廚師,我承認那是個很體面的差事,也算是船上的幹部,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不曾想過自己會去烤雞燒鴨――不過,任何雞鴨要是能抹上適量奶油,食鹽與黑胡椒也都撒得恰到好處,就算不能說佩服得五體投地,我可是會比任何人都更敬重那些雞鴨的。古埃及人對於燒烤朱鷺與河馬不也是滿懷崇敬與喜愛嗎?你看,金字塔不就等於是朱鷺與河馬木乃伊的巨大烤箱? ▶▶ 閱讀更多 赫曼•梅爾維爾《白鯨記(紀念梅爾維爾200歲冥誕,全新中譯本,雙面書衣典藏版)》

 
閱讀筆記
國文超驚典/八卦工夫學
吳鈞堯聯合報
《國文超驚典》書影。(圖/聯經提供)
推薦書:祁立峰《國文超驚典》(聯經出版)

祁立峰,八爪章魚般,古文、今文、酸文、美文都能寫,任教大學,課程都有八卦名,如「歷史卦一下」、「我們三八你還不八卦」、「蜘蛛人,沒有紅只有更紅」等。學生質疑,「老豬老豬,不是說所有課程都有八卦,最後一題八在哪裡、卦在何處?」

「孺子可教也,該給力就給力;孺子不可教也,殊不知蜘蛛織網,哪一個不八卦?學生葛格,要我踢爆你頭殼(我開玩笑的啦),還是我們一起找魔法阿嬤、背景播放周杰倫,直播蜘蛛結網?」以上是鈞堯效立峰,沒有更美、只有醜不拉機,噁到爛、遜到霉,鈞堯雖有百萬字累積,尚不能詠一句「立峰調」,當知立峰之論遍通古今、網內外互打,且縱橫典故與時事;我的老天鵝啊,我們的時代後宮有軍師聯盟、嘴砲攻城戰,還不時出軌與出櫃……

如此寫下來,我真是口乾舌燥了,當我試著當「祁立峰」,就知道萬萬不能。

祁立峰《國文超驚典》以及副標題「古來聖賢皆寂寞,還有神文留下來」,凸出兩個梗,經典如何變成驚典?神文如何而能神?祁立峰的《讀古文撞到鄉民》,意旨在那個「撞」。不是遇與逢,在於「撞」有更多驚訝,比如走在某禪寺,碰到書生甯采臣、女鬼聶小倩,莊嚴佛院成了陰氣森森蘭若寺,這比夜探民雄鬼宅還要驚悚。

《國》延續「撞」字,一個顯眼的書寫形式就是「立峰調」,把網路語言、流行詞彙、時尚背景等糊一塊的文字「犀利哥」;混搭了,明明都有點碎,但允許那樣的碎裂編撰出更有趣的語言風,如「注音符號與羅馬拼音」、「南韓總統醜聞」、「婚姻平權」、「傳播小模陪土豪哥嗑藥過頭」,以及「毛小孩」、「網路霸凌」等,國事、天下事、網路事,事事掛心,形成內容有料、姿態豐富、文字華麗的「立峰調」。

認識立峰久矣,知他曾書「雜文」。很多人被「雜」字欺矇,以為那是貶意,善寫者必須胸羅萬千如海,才能野放船隻,或海帆或郵輪,祁立峰讓知識放洋(不是放羊啦),以一統的麥克風,成立他的「日月神教」。一直強調他的「文字峰」,因為這合乎作者意圖,行文貼近時代,更要靠近讀者,最好讓讀者與鄉民都當他是哥兒們,而不是老夫子、阿爸與阿母,這些人的談話老派,可能多屬良藥,但都讓人莫名反對起來。

當一個人怎麼說,任誰都無法為其佇足,說再多、寫再多,有何用?如果有人聽進去了,才會明白夫子之言在示人怎麼撥亂反正、藉古思今,從而在訊息無限大的世界汲取一對眼睛、一雙耳朵,辨明八卦天下中,誰是諸葛、誰能諸葛?

「葛格,是諸葛不是豬葛,要看清楚峰字標記,別跑錯手遊了喲……」

這就是祁立峰教授,遍開「八卦學」的一個原因了。 ▶▶ 閱讀更多 祁立峰《國文超驚典:古來聖賢不寂寞,還有神文留下來》

 
台灣如何面對將來到的「孤獨死」浪潮?
無論是「下流老人」或「流沙中年」,台灣政府並沒有意願「優先解決」,這從各政黨考慮「年輕選票」比「老人票」更重視就可以看得出來,而且至今也沒有明確有效的老人長照政策可以得知。就前述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所言,其實日本人面對孤獨死也是「自救」比「期待政府出手更多」。

芒果有黑點不能吃?
「芒果有黑點,到底能不能吃?」是近期討論度很高的問題。農委會澄清,造成芒果黑點的病害主要為炭疽病及黑斑病,不會感染人體,僅是表面輕微受損時,切除後仍然可吃。消化科醫師也說,原則上,芒果長黑斑還是可以吃的。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