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厄學:化解危機、解厄脫困之道!》
如何駕馭人性弱點、趨利避害,讓自己不受困厄?
如何體察世事吉凶、避禍消災,不再怨天尤人?
關於本書
●本書旨在論述人們如何避免災禍臨身、保全自身的方法。
●古代「解厄」目的是讓自身在政治鬥爭中,可以全身而退。這樣的「避免禍患降臨,常保平安」方法可運用於各面向。
●對作者晏殊而言,當時最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小人暗算,除此之外,還要能分辨誰是君子,誰是小人?
●在現代人生活中,《解厄學》則可做為如何避免禍患,獲得長久平安與幸福人生的借鑑。
本書特色
●原文:北宋名相晏殊《解厄學》原文。
●譯文:逐字逐句白話譯文,便於理解。
●事典:相關歷史人物事例,鑑古推今。
●人物:事典中歷史人物生平介紹,深入認識。
●釋評:闡述原典,解析精要,發人深省。
●名人佳句:收錄與原文相關之佳句,旁徵博引。
精彩內容
●節情卷:幸不恃色,榮定其品也。義不恃媚,信定其諧也。
●戒欲卷:君子修身,避禍也。小人無忌,授首也。一念之失,死生之別也。
●慎言卷:貴者宜謙不宜傲。卑者宜恭不宜放。人無信,則言勿聽。
【書摘】第六卷〈慎言卷〉
◎原文
見言見志,其行亦斷也。
◎譯文
一個人是君子或小人,從他的言論可以看出心中的想法,他的行為也是判斷的標準。
◎事典
貌醜卻賢慧的阮氏
三國時代的許允,於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間,任職尚書選曹郎。當時的衛尉卿阮共把女兒許配給他,等到新婚當日才知新娘容貌醜陋,兩人拜完天地之後,許允就再也不肯踏進新房一步,許家人都此感到擔憂。不久,有客人來拜訪許允,阮氏就派婢女到前廳觀看是誰,婢女回去稟報說:「是桓範大人來了。」阮氏就微笑說:「那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了,桓範一向以智慧聞名於世,他一定有辦法勸夫君進房。」桓範聽說了許允冷落阮氏的事情,就勸他說:「阮共說什麼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他既然肯把醜女兒嫁給你,一定有深意,你可要用心體會才好。」許允一臉委屈的說:「別人都是娶得美嬌娘,唯獨我娶了個母夜叉,這口氣實在是吞不下去。」桓範又勸道:「再怎麼說阮家也是名門望族,你一直冷落人家的女兒,若是教你丈人知道了,親自找上門來,恐怕你面上也無光。」許允覺得他說的也有道理,就只好回到新房中。他瞧了阮氏一眼,實在是忍受不了她的醜陋容貌,便轉身欲踏出房門。阮氏心知,他若出去了,就再也不肯回來,便伸手捉住他的衣服下襬挽留他。許允就問她:「女子有四德,你具備幾樣?」阮氏回答:「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這四者,我只欠缺婦容而已。」她又反問:「君子所應具備的各種品行,夫君又具備了幾種呢?」許允答:「我每種皆具備。」阮氏說:「君子百行以德為首,你只重視美色而不重視德行,怎麼能夠說都具備呢?」許允聽了有些慚愧,就留了下來,阮氏又說:「觀察一個人的容貌是美是醜,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觀察一個人的品德心性,卻是需要從他的言行舉止來判斷。你現在只看到我的容貌醜陋,就不願意與我做夫妻,那你又怎麼能夠知道我有沒有婦德呢?」許允點頭說:「夫人所言甚是,是我不該以貌取人,冷落了夫人。」從此之後,許允對她敬重有加。
後來,許允在吏部任職,舉薦許多同鄉的去做官,魏明帝懷疑他結黨營私,就命虎賁軍將他收押。阮氏走出來告誡他說:「侍奉英明的君主可以跟他講理,但不能跟他求情。」許允點頭應允,旋即被帶走。許家上下都在為許允被收押而擔憂,只有阮氏泰然自若,安慰他們說:「不用擔憂,夫君很快就會回來了。」
等到許允被押解上殿,魏明帝又審問一遍他的罪狀。許允為自己辯解說:「是陛下自己說的,要臣舉薦自己所熟悉的人。臣最了解同鄉的人,所以舉薦他們。陛下看我這個檢校做得稱職與否?若不稱職,臣願領罪。」魏明帝就派人查驗他所舉薦的人,經過查證之後,發現他舉薦的人才都很適合擔任該職務,於是就命人將他釋放。
許允回家時,阮氏正在廚房煮小米粥,等他回來吃。沒多久,許允就走進家門。阮氏高興的出來迎接,許允笑著對她說:「多虧賢妻的妙計,我才能安然無恙的回家。」阮氏說:「夫君現在知道我賢惠了,當初不知道是誰連房門都不肯踏進一步。」夫妻兩人相視而笑。
◎人物
許允,字士宗,三國曹魏大臣。冀州高陽(今河北高陽)人。他出身世族,是當時有名的人士。魏明帝時擔任尚書選曹郎,後轉任侍中。後來他連同夏侯玄等人計畫誅殺權臣司馬師失敗,反被司馬師陷害,因而獲罪,在流放的途中去世。
◎釋評
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是無法從外貌上來判斷。唯一判斷的準則,就是他們的言行舉止。君子說的話雖然不中聽,但是句句發自肺腑,從不說假話欺騙別人;而小人則善於偽裝自己,往往為了討好別人而花言巧語,內心卻盤算著如何陷害對方。這兩個就是評判君子與小人的準則,如果判斷失誤,錯把小人當成君子,那災禍也就離你不遠了。
阮氏容貌雖然奇醜無比,然如她所言,四德中具備了三德。容貌是父母所生,沒辦法憑人力來改變,可是一個人的品德卻是需要依靠後天來培養。後來阮氏對許允的一句叮嚀,讓他得以無罪釋放,轉禍為福,單憑這一點來看,就可以知道阮氏的確是一名賢慧的妻子。
◎名人佳句
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
這句話是晉代傅玄所說的,摘錄自《傅子•通志篇》。這句話意思是說:「要觀察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不能只聽從他的片面之詞,還必須從他的待人處事上去觀察;觀察待人處事還不夠,還要從他的行為去觀察。」要了解一個人心中真實的想法,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考察:第一,從他的言論來觀察。第二,觀看他處理事情的方法。第三,從他的行為舉止來觀察。唯有這三者都具備了,才能了解他心中真正的想法,進而判斷他是君子或是小人。
《解厄學:化解危機、解厄脫困之道!》──做為生活中如何避免禍患,獲得長久的平安與幸福人生的借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