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英國剛剛出爐的一則教育的民調提到,現在在英國已經有高達四分之一的家長在孩子課後會找人來「補習」,其中一大部份都是找「家教」。而在倫敦大城市裡尤其誇張,已經高達「40%」的家長會找課後補習。
高達40%!好可怕!
是嗎?
亞洲人看這則報導,恐怕會莞爾一笑,心想,英國人有啥好「大驚小怪」的!
同樣的研究拿來亞洲,不知道又會是幾個%?
肯定會接近100%!
最有趣的是,這篇報導指出,在英國「富有」的家長裡頭,從2005年起算的十年來,補習的機率成長了「5個百分點」(從26%到31%),但是「不怎富有」的中產階級,竟也跟著成長了「4個百分點」(從14%到18%)。換句話說,像補習班這種額外的付出,對很多上班族來說是很辛苦的,但他們仍希望孩子和富裕的家庭做一樣的事(補習)。
這和亞洲的情形是一模一樣的。
英國人害怕孩子的人生變成「補習人生」,那亞洲的孩子怎麼辦?
對此,我有另一個看法。
補習的概念一直以來都是「補」。它假設一個孩子需要的就是這麼大量,在這樣的假設前提下,學校教的已經不夠,所以由補習班將它「補起來」,讓孩子考試考得好、學業成績可以高。
但,如果不急著「補」,而是拿補習班的錢、時間、心情來「增加」某某某呢?
「增加」,而不是「補足」。
我們應該大膽的思考,移掉補習班的時間,做點其他的事,因為:
一、補太多,孩子開始認為「學習」就是在「趕上什麼」而不是「增加什麼」。當有一天不需要補習了,他也不可能懂得學習的樂趣。
二、補太多,孩子習慣了「三人」環境(有人盯才讀,有人教才讀,有人陪才讀),失去了自己讀書的能力:慢慢的,孩子要在那個「集合環境」(很多同學一起)或是「有老師帶」(比方說家教帶著)才會念書。
三、補習也只是應付「現在」的學業,但更重要的是孩子有其他的學業:畢竟,孩子的「戰場」其實是在高中以後,尤其現在國教,任何人都可以補回來。我在史丹佛大學念書的時候看到的同學有的是插班上大學、從五專轉過來都有的,但到最後他們依然以名校博士畢業,反而一路平步青雲的那些人,不見了!
小時候的我曾經因為「堅持不補習」,全班只有我一人不補習,而被老師特別的盯出來「提醒」要補習。但我雖然都沒有補習,卻可以一直考第一名,也可以一路念到很好的學校,對我而言讀書一直是很輕鬆,而我並不是特別的聰明,只是對讀書特別有興趣而已。
因此,在英國人正在吃驚自己的孩子到底怎麼了,我們也希望來看看,在亞洲,有多少百分比的小朋友是「沒有補習」也「沒有家教」的?
他們過得怎麼樣?
身為孩子的爸,我真的認為,他們才是我孩子應該學習的榜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