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易怒、頭痛…妳有新手媽咪症候群嗎? 嬰兒與母親 7月號 NO.501 採訪撰文/戴筠 新手媽咪症候群1.憂鬱 憂鬱是最常被提及的產後症狀之一,原因包括女性荷爾蒙驟降、生產過程受到驚嚇、身體虛弱、傷口疼痛以及照顧小孩不適應等等,按輕重程度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比較輕微的情緒低落,症狀包括頭痛、暈眩、失眠、做噩夢、煩躁、疲憊、易怒、容易哭泣等,但通常會在產後3∼10天以後自然消失,不需要特別治療。一種是產後憂鬱症,症狀包括長期心情低落、疲憊、失眠、食慾不振、對喜愛人事失去興趣、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應付現在的生活等。媽咪通常會產生「擔心自己沒能力照顧小孩,但又想把小孩照顧好」的矛盾心情,因而衍生出罪惡感,嚴重的人甚至會有傷害自己的念頭。 新手媽咪症候群2.焦慮、恐慌 產後焦慮比產後憂鬱更常見,但它較少被人們提及,甚至常常被忽略,這是因為大家普遍認為「新手媽媽會不安、焦慮很正常」的緣故。產後焦慮症患者通常在孕前就有容易擔心、緊張的傾向,一旦產後沒有獲得另一半或其他親友足夠的支持、照料嬰兒時被外在因素干擾,或在照顧小孩之餘必須承擔其他壓力,就會出現焦慮的反應,症狀包括生理上的昏沉、潮熱、心悸、心跳加速、泌乳減少、消瘦、胃口變差、無法專注眼前事物,以及過度擔憂自己和嬰兒的狀況、與家人互動緊繃、對喜愛事物失去興趣、容易時時刻刻感到緊張沮喪等,並會因為這些症狀失去自理生活與照料嬰兒的能力。 恐慌的表現與焦慮相似,但生理症狀更明顯,患者多半會嚴重心悸,產生「呼吸快停止」、「呼吸急促到快昏倒」、「害怕自己失控」或是「緊張到覺得自己即將死亡」的感覺。 新手媽咪症候群3.暴躁、易怒 暴躁、易怒衍生的具體表現其中之一便是常對老公或小孩生氣,但這不是病理症狀,而是一種壓力的象徵,絕大多數新手媽咪都會有類似的感受。這是因為新手媽咪通常必須承擔大部分照顧小孩的責任,需要在生活上做出很大的改變,但先生或家人卻往往很難理解媽咪面對的轉變及挑戰,媽咪在缺乏照顧和支持的情況下,便容易感到憤怒、生氣。 避免「暴走」 要練習覺察情緒 既然許多新手媽咪都會出現暴躁、易怒的反應,當情緒的風暴襲來,該如何控制自己,不影響另一半及家人呢?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郭思妤表示,當情緒已經瀕臨爆發邊緣,可以嘗試兩種做法,一種是離開現場,單獨到一個安靜空間,利用深呼吸緩和高漲的情緒;一種是把孩子交給老公或其他家人,出門轉移注意力,給自己時間平撫情緒。產後管理情緒並不容易,但只要練習覺察情緒,學會在情緒高漲或即將爆發之前控制、調整,就能有效降低暴走的機率。 尋求先生支持 這些眉角要注意 1.在孕期就分配好育兒工作 小孩出生以後,夫妻應該共同分擔家務與照顧小孩的工作。建議媽咪在孕期就可以先列出具體的工作清單,再與老公相互協商彼此需要負責的工作。 2.溝通時具體說出自己面臨的困難及需求 不少人與另一半溝通時都會不自覺流於情緒性的批判,卻忘記溝通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非「宣洩情緒」。溝通時應該清楚、具體的說出自己面臨的困難及需求,比方說「老公,我現在很累需要補眠,這段時間請你幫忙照顧孩子。」或「等下餵完奶請你先幫孩子拍嗝,我需要時間把飯吃完。」 3.讓另一半有機會學習當爸爸 沒有人天生會當父母,大家都是經由不斷學習、摸索才知道如何當「爸爸」或「媽媽」。新手媽咪在學習當媽媽的同時,也要讓另一半有機會學習如何「當爸爸」,惟有夫妻倆一起學習當父母,家庭生活才能達到平衡。 4.固定在休假日規劃親子活動 無論是到附近的公園散步,或是帶孩子去學游泳,這些家庭活動都可以讓新手父母對這個家更有參與感,並趁機學習相互配合。爸爸媽媽也能透過這些活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照顧寶寶之餘 也要顧及自我需求 新手媽咪在小孩出生以後難免要經歷一段適應期,此時尋求另一半的支持與協助可以有效減輕壓力。除此之外,充足的睡眠、參與親職團體、與親友談心、找機會從事喜歡的活動也可以達到紓壓的目的。如果嘗試紓壓仍無法改善憂鬱、焦慮或恐慌,或是負面情緒已經對孩子造成影響,最好請醫師鑑別診斷,再視情況利用藥物或心理治療。 郭思妤指出,許多人之所以會產生「新手媽媽症候群」,就是因為把全部的時間、精力都奉獻給家庭,卻忘記照顧自己的需求。新手媽咪應該時時對自己的身心狀況有所警覺,固定找時間休息、放鬆,才不會累積過多壓力。給自己多一點彈性和空間,情緒比較能夠達到一個平穩的狀態。 郭思妤 學歷:美國波士頓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美國波士頓大學復健諮商學系學士。 經歷:中正大學輔導中心專任諮商心理師、空中大學講師。 現任: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台灣大學學務處心理輔導中心兼任心理師。 更多完整精彩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7月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