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顏曉寶】
醫材族群在生技產業的地位,扮演著獲利穩定兼具「成長性」的角色,全球各醫材領域龍頭廠商,不論微創器械、血糖機、洗腎器材,像是嬌生(US-JNJ)、亞培(ABT)、羅氏(RHHBY)等都是投資人琅琅上口的大廠,過去醫材廠商的營收與獲利的波動度都較小,若是站在資本市場產業評價立場,相對的財報獲利預估數字掌握度也較高,只需要不同的產品成長性與市占率,給與不同的本益比評價。往往股價位於高檔或是低檔區就無所遁形,所以一般中長線投資人除了買起來比較安心之外,甚至每年公司都有配發股息股利,也適合大型投資機構的平衡性投資組合,每年現金殖利率的表現也是吸睛的重點,堪稱是進可攻退可守首選族群。
整體看似平穩的醫材產業,在台灣醫材族群中,從2016年跨入2017年,卻醞釀著令投資人期待的成長火花,一般醫材公司持續拓展新市場或是接獲新訂單,正隱藏在新產線設立與新計畫背後,所以買土地、擴廠與新產線計畫可以視為評估公司未來成長的一大指標。
逐漸朝高階醫材發展
而台灣醫材產業也在政府推動下,逐漸往高階醫材來發展,從2015年版生醫大辭典的分類中,不少新創公司主要鎖定研發的是第3類(侵入性)高階產品專利,藉由專利權與銷售權來收取權利金,或是藉由共同開發合作,享受前段成本分擔與未來產品銷售分潤。
另外隨著智慧型手機與醫療電子的普及化,「智慧醫材」也將傳統的產品帶入新概念,醫療APP的應用開發正如火如荼設計中,老瓶裝新酒的做法,讓傳統醫材加入新生命,附加價值也帶動公司擴展新的營運模式。其他像是通路代理商,從過去搭配原開發廠商的賣斷或是寄售的銷售模式認列營收,轉為成立區域合資公司來共享利潤,顯示醫材廠商的新興商業模式,更加五花八門!投資人應該明顯的可以觀察到,跟新藥族群比起來,台灣正開拓出一條新醫材路線。
2016年版為實戰更新,從近年生技產業發生幾個重大事件,正好讓我們揭開醫材所發生的質變:
事件1》邦特菲律賓新廠助攻、營收季季揚
「擴廠」對於保守的醫材廠商,都賦與新意義,尤其醫材廠商每條產線每天可以生產的產品數量,帶來多少營收都是可以計算出來的,所以當公司決定拉新產線或擴廠,背後都隱含著新產品的誕生,在資本市場中,本益比評價也就順勢被調升。
今年醫材族群的營運表現,展現明顯爆發力道,擴廠與產品組合的調整效應正逐步放大,就連今年5月份MSCI成分股季度調整,邦特入選為成分股,不只反映資本市場風向球,也正代表著台灣醫材的品質與產能,已開始受到全球重視,其實邦特從2013年就開始規畫菲律賓的擴廠計畫,主要鎖定開拓東南亞國家的內需市場,達成各國「生產在地化」的政策期待,同時在當地設廠又有稅務、法規認證與運輸的優勢,只要產線調整優化完畢,甚至第2期與第3期擴廠都完成後,營收規模可望更上一層樓。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商業周刊》2014/9/8 No.10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