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腫」很大 中西醫開處方 嬰兒與母親 9月號 NO.479 採訪撰文/戴筠 諮詢╱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主任 王文中、大里仁愛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董育瑞 孕期水腫 以下半身為主 孕期水腫顧名思義就是孕期產生的水腫,愈到懷孕後期發生機率愈高。一般來說,若沒有產生特別的困擾或造成生命危險,不需特別治療。唯一比較需要擔心的是子癇前症引發的水腫。由於子癇前症好發在20週以後,也因此懷孕晚期才出現的水腫要特別注意。 水腫原因有兩種,一種是體內水分過量導致腎臟來不及排出水分;一種是水分不在腎臟可以排出的地方,比如跑到血管外沉積在組織中,腎臟無法過濾到組織中的水分,組織就會腫起來。懷孕時血液回流差,血管中的水就會往外擠壓到組織中,通常會導致下肢水腫。如果不僅是下肢水腫,臉和手都腫起來就要馬上看醫師。因為孕期壓迫導致的水腫通常只會出現在下半身,若連臉和手都腫起來,就可能是懷孕以外的因素造成水腫。像子癇前症就屬於全身性水腫。 一般型水腫 1.對黃體素敏感 有些女生因為受到黃體素的影響會在月經來潮時水腫。這種對黃體素敏感的人在懷孕以後也可能因為黃體素的影響而水腫。只不過經期水腫在經期結束後也會消失,而孕期水腫則會在懷孕期間一直持續。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主任王文中說,因為黃體素敏感而導致的水腫大多不會太嚴重,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雖然也有可能出現在全身,但皮膚不會嚴重到壓下去彈不起來,頂多會顯得較亮、較光滑、緊繃。 高危險群:經前症候群明顯的人因為對黃體素較敏感,孕期水腫的機率也比較大。 好發時間:懷孕早期。 2.骨盆腔壓力增加 這種類型的水腫是因為子宮壓力增加導致血液流動速度較慢、下半身水分無法回流,大多出現在下半身,通常兩條腿都會腫起來,不過大多無礙。而因為水分沉積在低處,所以有些人剛睡醒時臉手都會腫起來,還會有麻麻、不舒服的感覺。但只要起床活動一陣子,不舒服的感覺就會消失。王文中醫師指出,這種類型的水腫多半會在晚上睡覺時逐漸消除,白天起床後又開始慢慢腫起來,傍晚腫得最厲害,就這樣一日復一日循環。孕媽咪皮膚光亮、緊繃的狀態會更明顯,症狀嚴重的甚至有可能皮膚壓下去彈不起來。有些人則會感覺水即將從腿部冒出來。因為血液循環差,所以靜脈曲張的機率會增加;如果不慎受傷感染,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的機率也會比較高(因為水分積聚,免疫功能無法正常運作)。他表示,由於骨盆腔壓力造成的水腫和韌帶的支撐度有關,所以如果能避免讓子宮下沉壓迫到下腔靜脈的血管,血液循環就會比較好。孕媽咪可以透過抬腳緩解症狀。 高危險群:長時間固定姿勢的人因為沒有機會讓水分往回流,所以骨盆腔水腫的機率也會比較高。 好發時間:懷孕晚期。 病理型水腫 1.血栓型水腫 血栓型水腫比一般水腫更容易出現疼痛感,因為水分淤積在被塞住的地方,血液無法回流就會痛,不用特別按壓皮膚就會有疼痛感,而皮膚在按壓時反彈也會非常緩慢。血栓型水腫是因為血液循環太差造成血液凝固,血栓出現在哪裡,哪裡就會水腫,有可能出現在骨盆腔血管中,也可能出現在腿部深層靜脈;如果是骨盆腔血栓,只有一隻腳會腫,如果是大腿靜脈血栓,則只有小腿會腫。如果孕媽咪出現下肢不對稱型水腫,也就是一隻腳腫得特別厲害、另一隻腳則沒有太多腫脹就要小心是血栓型水腫。血栓型水腫的風險在於,血栓凝固後會被分解形成小碎塊,這些碎塊可能會隨著血液回流到處亂塞。塞到哪裡,哪裡就會出現問題;舉例來說,肺部栓塞會造成呼吸困難,腦部栓塞會導致中風,心臟栓塞則可能造成心肌梗塞。王文中醫師表示,血栓型水腫不一定需要治療,但有時需要用預防性藥物防止血栓跑到其他地方。孕媽咪若發現疑似血栓型水腫的症狀,可以和心臟血管科醫師討論用一些預防血栓的藥物治療。由於長期維持一個姿勢不動容易產生血栓,有運動習慣或平日經常活動的人比較不會有血栓的問題,所以孕媽咪孕期最好不要久站久坐,一段時間就要起身活動。 高危險群:除了久站久坐的人,凝血功能異常、容易血液凝固的人,比如罹患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的人也比較容易造成血栓。 好發時間:凝血功能異常的人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血栓。一般孕媽咪則因為需要一段時間醞釀,大多會在接近懷孕晚期發生。 2.子癇前症水腫 罹患子癇前症的孕媽咪會出現血壓升高、蛋白質流失的症狀。這種類型的水腫通常是全身性水腫,孕媽咪除了手、臉或腳有可能發腫,甚至連肝臟、肺部等體內器官都會積水、腫脹,會產生生命危險。也因為如此,子癇前症的水腫可以說是所有類型的水腫中最危險的一種。王文中醫師提醒,孕媽咪一旦發現臉部、手部出現腫脹的情形,最好立即就醫,請醫師診斷是否為子癇前症。 子癇前症的全身性水腫通常會先在四肢和臉部出現,隨著蛋白質流失愈來愈多,水腫會逐漸蔓延至體內器官。王文中醫師說,子癇前症引發的內臟水腫,不同部位會出現不同的症狀。舉例來說,肝臟腫脹可能會血壓變高、右上腹疼痛;肺部和心臟水腫會呼吸困難;腦部或視網膜水腫會視力模糊,特別是腦部水腫的人還會引發劇烈頭痛及嘔吐。不過,雖然蛋白質大量流失是子癇前症的典型症狀,但孕媽咪如果在懷孕初期就發現尿蛋白異乎尋常的高,代表腎臟本身就有問題,不能歸因於子癇前症。這種腎臟問題引發的水腫大多在懷孕初期就會出現。提醒孕媽咪,懷孕初期和後期可以各測一次尿糖、尿蛋白,檢查有無腎臟疾病或子癇前症。 由於子癇前症唯一的治療方法是中止妊娠讓寶寶出來,如果寶寶還小,就有早產的風險。此外,若本身就是慢性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寶寶通常會長得比較小。另一方面,假設是突發性的子癇前症,本身沒有慢性病病史,由於子宮環境是在發病後才變差,在足月的前提下,寶寶通常不會受到影響。 高危險群:初產婦和極年輕或年紀較大的產婦;糖尿病、高血壓患者、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以及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患者都是子癇前症的高危險群。孕媽咪可以在孕期8∼13週的時候先做子癇前症的篩檢,若檢驗確定是高危險群,可以用低劑量的阿斯匹林治療,延遲子癇前症發病的時間。 好發時間:懷孕20週以後。 中醫3大證型 一次搞懂 大里仁愛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董育瑞表示,水分在進入人體以後會依序經過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經由臟腑氣化作用的轉換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及代謝。倘若臟腑氣化功能失調,水分就會停留在體內,由此形成水腫。孕期水腫的孕媽咪大多是脾、腎和三焦的氣化功能失調,中醫證型為脾虛、腎虛以及氣滯。下面就來看看這3種證型分別的特徵與治療之道: 脾虛 藥方:四君子湯合方五皮飲。 材料:黨參3錢、茯苓皮3錢、炒白朮3錢、陳皮1錢半、生薑皮1錢、大腹皮3錢、桑白皮3錢、炙甘草1錢。 在中醫理論,脾包括消化道的十二指腸、空腸、迴腸、脾臟等臟器的相關功能。食物在經過胃的腐熟後分解成小分子物質,脾具有代謝體內濕氣並將這些小分子物質運化、吸收利用的功效。有些孕媽咪的脾臟功能較弱又愛吃寒涼食物,脾的代謝功能就會失調。而懷孕中期以後身體氣機升降會受胎兒影響,此時脾氣的運化也會受到干擾,進而影響水在消化道的吸收和代謝,這是病理上的機轉。脾虛水腫的部位通常以臉部和四肢最明顯,用手指按壓會凹陷且不會馬上彈起。孕媽咪大多臉色萎黃,臉部、眼胞、四肢浮腫;食慾較差、腸胃容易悶脹、關節容易痠痛、下午過後常感到無力、昏沉;嘴巴散發酸臭味、糞便帶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症狀嚴重的人還會出現厚厚的舌苔,糞便甚至會散發出臭雞蛋的味道。治療須健脾利水,可以用四君子湯合方五皮飲治療。董育瑞醫師指出,此藥方含有茯苓皮、生薑皮、陳皮、大腹皮以及桑白皮等皮類,皮類有健脾利水的作用,十分適合脾虛證型的孕媽咪。 腎虛 藥方:真武湯 材料:炮附子2錢、炒白芍3錢、茯苓3錢、炒白朮3錢、生薑3片。 腎在中醫又稱為「水臟」,主要功能是化氣行水、主管水液的運行。由於腎是先天元氣的根本,精氣及各臟腑的氣都是來自腎,腎氣充足便可推動各個臟腑正常運作。一旦腎氣不足,代謝水液的臟腑氣化功能變弱,就容易產生水病。董育瑞醫師表示,腎虛的水腫情況會比脾虛更嚴重,尤其腰以下會特別腫脹,甚至會出現大象腿。也因為水腫的症狀比較嚴重,腎虛孕媽咪的皮膚緊繃、光滑的程度會比脾虛更明顯。且多半臉色黯沉、骨骼瘦小、白髮多,頭髮容易斷裂,還會有腰痠、四肢冰冷、頻尿、小便色淡的癥狀。治療必須補腎化氣行水。 氣滯 藥方:天仙藤散佐合方四苓散 材料:天仙藤5錢、香附子3錢、紫蘇葉3錢、陳皮2錢、烏藥2錢、茯苓4錢、豬苓3錢、澤瀉3錢、白朮3錢、炙甘草1錢半。 中醫《金匱要略》提到「血不利則為水」,說明當血液循環不良,血液回流到心臟的功能變弱,手腳末梢的淋巴回流也會變差,如此便會造成水腫。孕晚期胎兒體積增加、橫阻在身體中央妨礙氣機升降,影響三焦的「氣化」代謝循環,孕媽咪可能會出現氣滯的症狀;如果孕媽咪又情緒憂鬱、思慮繁雜,氣滯的狀態便會更明顯。董育瑞醫師說,氣滯證型的特徵是易緊張,遇到壓力容易胸悶、頭痛,因為常繃緊神經所以容易感到肌肉痠痛,平常嘴巴會有苦苦乾乾的感覺。治療須促進血液循環。孕媽咪通常在經過適當的活動、運動或休息後就可以緩解水腫凹陷的狀況。 茶飲消水腫 中醫報你知 | 中醫證型 | 茶飲名稱 | 材料 | 作法 | 功效 | 脾虛 | 黃耆茯苓茶 | 黃耆5錢、茯苓3錢、白朮3錢、大腹皮3錢、炙甘草1錢。 | 將所有藥材洗淨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開大火煮沸後轉小火再煮10分鐘即可。 | 健脾行水。 | 腎虛 | 菟絲子車前子茶 | 菟絲子3錢(單獨放入布包)、車前子3錢、桑寄生3錢、黑糖適量。 | 將所有藥材洗淨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開大火煮沸後轉小火再煮10分鐘,最後加入適量黑糖即可。 | 補腎化氣行水。 | 氣滯 | 大腹皮香附茶 | 大腹皮3錢、香附子3錢、青皮3錢、紅糖適量。 | 將所有藥材洗淨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開大火煮沸後轉小火再煮10分鐘,最後加入適量紅糖即可。 | 疏通氣滯行水。 | 小提醒:茶飲最好濃煎,水分過多反而會導致水腫。 | 資料來源/董育瑞醫師 整理/嬰兒與母親雜誌編輯部 | 常見問題Q&A Q:孕期也可能因為其他疾病導致水腫? A:王文中醫師指出,有些孕媽咪看似水腫,但其實不是普通水腫而是其他疾病。譬如甲狀腺低下或血絲蟲病(又稱為象腳病)、因癌症手術或放射性治療處理掉淋巴的淋巴水腫。淋巴水腫的特徵是皮膚連壓都壓不下去。而肝病造成的水腫可能伴隨腹水。他強調,除非是蛋白質流失的水腫,否則孕期水腫一般不會產生腹水。另一方面,心臟疾病造成的水腫不僅體內組織會積水,連血管都會積水,這種情況就必須使用利尿劑才能緩解水腫症狀。 Q:如何分辨自己是水腫還是體重增加? A:如果孕期體重一直以規律的速度上升,卻在某個時間突然急遽增加,就可能是體內積聚過多水分。 Q:孕期水腫不能喝水? A:水腫的時候血管中的水分都滲透到組織裡,如果不補充水分血液濃度會更高,血栓型水腫的人還可能有栓塞的風險,因此除了心臟問題造成的水腫,其他類型的水腫都不用特別限制喝水的量。王文中醫師說,心臟造成的水腫因為血管裡外的水分都增加,如果水分繼續排不出去會讓水腫更嚴重,所以必須限制喝水的量。至於白天和晚上喝水的比例?他表示,白天水分容易沉積在下肢,晚上水分則比較容易排出體外(身體壓力減輕),所以白天可以少喝點水、晚上可以多喝點水。不過如果孕媽咪能在白天做一些幫助水分排出的活動,相對就不用限制白天喝水的量。而他也提醒,雖然晚上多喝水比較不容易水腫,但因為夜尿頻繁也會造成困擾,睡前還是要控制水分攝取的量。 Q:孕期如何補充水分? A:董育瑞醫師表示,媽咪在孕期喝水以溫水為主,喝水時要避免一次灌太多以免胃積水,一次大概喝100 cc∼200cc,最好把握少少、慢慢、持續地喝的原則。他說,之所以用溫水,是因為水分在身體代謝時需要溫度才能讓身體吸收,冰水會讓身體氣化功能變差、降低代謝水分的臟腑功能,如此一來就會讓水分停留在體內。另一方面,如果在夏天攝取利尿茶飲,為了避免水分流失太多,還是要另外補充水分。 Q:孕期消水腫可以喝薏仁水或紅豆水嗎? A:董育瑞醫師表示,薏仁主要功效是清熱、化膿、消腫塊,還有阻攻的作用,孕期服用可能會導致宮縮或滑胎,保險起見可以喝相對中性的紅豆水或玉米鬚茶。不過因為紅豆澱粉含量高,小心不要煮到破皮以免攝取過多澱粉讓體重直線上升。另外他提醒,大部分利尿食物都比較生冷,不適合懷孕的孕媽咪,孕期消水腫還是以恢復身體氣化功能為主。 Q:消水腫可以吃什麼? A:蛋白質可以提高血液中的白蛋白含量,白蛋白增加有助增加滲透壓,將水分從組織外帶回到血液中、緩解水腫。孕媽咪可以多吃雞肉、魚肉、奶蛋類和黃豆等優質蛋白質,尤其是子癇前症引發的水腫,因為流失大量蛋白質,若能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就可以有效緩解水腫情況。除了蛋豆魚肉類,黃豆、花生、馬鈴薯、紅豆、黑豆、洋蔥、蒜頭等五穀根莖和甘藍菜、包心菜、芹菜、菠菜、茄子、高麗菜、冬瓜等蔬菜都有消水腫的作用;烹調冬瓜時記得放點薑降低涼性。此外,水梨、香蕉、奇異果、葡萄、草莓、鳳梨、檸檬等富含鉀離子的利尿水果和橘子、柳橙等柑橘類食物都有助緩解孕媽咪「腫」的症狀。不過因為鳳梨和檸檬對腸胃較刺激,一次最好不要吃太多或將其打成果汁當水喝。 Q:吃什麼可能會水腫? A:董育瑞醫師表示,太鹹、太冷、太甜的食物都可能引起水腫;鹽分多的食物含鈉量高,會將水分鎖在體內;生冷食物則會降低負責代謝水分的臟腑本身的氣化功能;糖分高的食物會讓脾胃系統的水分代謝變差,還會造成痰濕。所以諸如蜜餞、滷味、生魚片、生菜沙拉、蛋糕、巧克力等鹹、冷、甜的食物都最好避免在孕期食用。 Q:應該怎麼「動」才不會水腫? A:平常最好不要維持一個姿勢太久以免下肢循環變差,尤其是因為工作需要久坐、久站的孕媽咪,最好以半小時為1個周期變換姿勢,可以站起來走走或動動腳、搖晃一下,避免讓水分積聚在下肢;即使無法經常起身走動,也要不時動動雙腿,讓肌肉可以把水分往上擠。容易水腫的孕媽咪最好每天抬腳,一天3∼4次,一次維持30∼40分鐘。王文中醫師表示,抬腳可以加快血液回流淋巴及心臟的速度,一般來說,腳抬得愈高水腫消除的愈快。不過為了避免讓大腿肌肉壓迫到肚子,懷孕後期最好不要把腳抬得太高,只要放在比心臟高的位置即可。孕期睡覺以左側躺為主,這樣比較不會壓迫到下腔靜脈的血管,有助下半身血液回流。運動方面,最好選擇可以增加心肺功能、緩慢持續的運動,比如散步。 Q:除了調整飲食、姿勢,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消水腫? A:如果孕媽咪的腳還穿得下彈性襪,可以穿有階梯壓力、上緊下鬆的彈性襪。若想要彈性襪充分發揮作用,最好在還沒下床前穿,以免在腳落地後全身壓力聚集到下半身。此外,按摩也可以改善水腫。西醫的作法是根據水腫部位按摩,小腿水腫按摩小腿、腳背水腫按摩腳背,按摩時由下往上往心臟方向推。孕媽咪可以適度搭配潤滑油或乳液以免磨破皮(水腫皮膚較緊繃)。董育瑞醫師則說,嚴重的氣滯血瘀型水腫可以直接熱敷,或在睡前1小時泡腳增加血液循環,如此也可以改善睡眠、紓解壓力。泡腳水以溫熱、不燙腳為主。 不想變麵龜 這樣按摩消水腫 1.陰陵泉 位置:脛骨後緣的凹陷轉折處。 主掌經絡:脾經。 功效:健脾除濕利水,功同茯苓。 適合證型:脾虛 | 2.太白 位置:雙腳大拇趾本節前骨頭轉折處的後緣。 主掌經絡:脾經。 功效:健脾燥濕制水,功同白朮。 適合證型:脾虛 | 3.足三里 位置:膝蓋脛骨上緣下3寸(四橫指),脛骨前緣外開1寸(一橫指)。 主掌經絡:胃經。 功效:健脾和胃除濕治水,功同四君子湯。 適合證型:脾虛 按摩tips: 建議孕媽咪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一次按摩5分鐘;按摩時最好不要太用力,以免過度刺激造成不適。 | 4.復溜 位置:太溪穴直上約二寸(三橫指)。 主掌經絡:腎經。 功效:水經的金穴,金能生水幫助腎經氣化水氣,使水液回到水道(即血管)中。 適合證型:腎虛 中醫說: 孕期按摩這些穴位相對安全,孕媽咪不用擔心造成宮縮。另外,治療氣滯的穴道有些會引發宮縮,氣滯證型的孕媽咪可以用熱敷、泡腳緩解水腫。 | 資料來源/董育瑞醫師 整理/嬰兒與母親雜誌編輯部 | 王文中 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及總醫師、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講師 現職: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主任 董育瑞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 經歷: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住院醫師 現任:大里仁愛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更多完整精彩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9月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