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周末, 中國經濟界人士有八面來風之感,好多事突如其來,一時回不過味來,但不再有人關心疫情過後的「新基建」、「大放水」,而是在猜測,要來的是什麼突變。說到突如其來之事,最多人翻來覆去琢磨的,是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公報中那句話:「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這句話要琢磨的,大概有幾點,一是形勢怎麼複雜和嚴竣啦,二是底線思維的底線何在,三是較長時期有多長,四是思想和工作準備些什麼。
那天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內容,說長很長,說短就12個字,聽取匯報、分析形勢、研究部署。但值得注意的是,聽匯報和作出部署的,只是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件事,所以其他還得猜。
但很快就有了空谷迴聲。先是4月9日,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呼籲美國企業從中國遷回,還說所有支出,包括廠房、設備、智財權、基建、裝修等所有費用美國政府包了。緊接著是4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斥資20億美元援助日本企業從中國撤回。
一本方方日記,已經吵出國將不國的,美日企業撤退,雖然還未有官式回應,已經吵出天下大變。各種各樣的說法,五花八門,但可總結出三大類相對的論說,第一類就是鎖國論與開放論,一批人相信中國將就此鎖國,一朝回到開放前,將是大概率的事;另一批人則說西方不亮東方亮,中國將更加開放。
第二類是危局與安邦論。危局論說,先有撤僑、再來撤資,這都是戰爭的準備功夫,是以大危局來了;安邦論簡單,那就是軍方和粉紅主戰思路,說是有助下大決心,加快統一復興。
第三類是純經濟的,大悲觀與大樂觀。大悲觀的是以數據論,美資日資企業白領藍領以千萬計,如果再加上可能跟進的歐洲企業,大撤資就是大失業,經濟大挫折和社會動盪可想而知;大樂觀的可能出乎一般人的想像,是認定資本主義剝削中國工人提前結束,沒說共產主義提前實現,但說可以加快國有經濟的強盛,推動全面自力更生,更快成為第一強國。
當然,還有認定發現第三條道路的,如學院教授石建勛,相信外資企業是經濟動物,需要市場,需要盈利,需要降低成本,中國有世界最大的市場空間,最全的產業鏈配套體系,相對較低的綜合生產成本,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
如此的眾說紛紜,回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留下的懸念,特別是「底線」在哪裡、「準備」幹什麼,還一時難以破解,但很快傳來類似電影「畫外音」的註腳,首先就是中國大陸教育部宣布,終止與英美澳加等國高校的合作,包括234個合學辦學機構和項目,還開列出長長名單,其中英國最多有60個、澳州第二有45個,美國也有25個。
所謂中外合作辦學,通常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其最常見的合作形式如 2+2,即在中國國內讀書兩年,國外讀書兩年,獲兩校的學位。有人說,停了合作辦學,下一步就是停止公派留學了。撤資是撤現在,撤人是撤未來。
另外一個是華為變身。過去一年來華為風風火火,不論是賺錢還是挨打,忙的都是高科技,但這回華為有個特別的轉身,是去種地。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宣布,要與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合作,去作15億畝鹽碱地水稻,俗稱海水稻。
中國有沒有可能出現糧食危機,尚有爭議,但種糧不愁銷路可賺大錢,顯而易見。反而中國一旦真的鎖上門關上窗,外面市場沒了,裡面的市場也會大變,也許華為又看多了兩步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