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7日 星期三

緬甸的未竟之路/二十一世紀的民主新危機


【橘世代電子報】為讀者提供面對人生下半場所需七個面向的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3/18 第117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緬甸的未竟之路/種族、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的民主新危機
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明天的女人,比昨天的女孩更精采
冷知識背後的熱思考/啾啾鞋教你幫大腦開外掛的30個法則
閱讀筆記 【書評•散文】夏樹/她們的美

新書鮮讀
緬甸的未竟之路/種族、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的民主新危機
文、圖節錄自馬可孛羅
圖/馬可孛羅提供
不被承認的羅興亞人!不能遏止的民族衝突!無法帶來和平的停火協議!不容忽視的地緣政治經濟角逐! 翁山蘇姬上台後,政治的角力與資源的分配,仍持續讓國家動盪。吳丹敏延續《緬甸,新亞洲的博弈競技場》詳實的田野調查功力與深刻的書寫,為基層人民用力發聲!

內容簡介:已閉鎖五十年的神秘緬甸,似乎正在邁向繁榮:交出政權的軍事將領、改革成功的民主人士、豐富的自然資源、大量湧入的外國資本。事實上,民族矛盾遲遲未解,伴隨著改革開放反而透過資源分配激化了衝突。羅興亞人的種族清洗越演越烈,這時卻已沒有軍政府的束縛,緬人要從「外來者」身上討回失去的自尊。而看似暴力的緬人,本身也受苦,他們的土地被變賣給新興的資本家、被騙去鄰國做低薪奴工、根本無法得到國家的照顧,他們的困境無法解決,只好投射到往日緬王國的榮光,民族主義成為生存下去的動能。

作者介紹:吳丹敏Thant Myint-U ,吳丹敏是得獎作家、史學家、環境與野生動物的保護者。他任職聯合國十餘年,參與過柬埔寨和巴爾幹半島的維和行動,在緬甸擺脫軍事獨裁統治初期當過緬甸政府的顧問。現住仰光,身為吳丹故居(U Thant House)和仰光遺產信託基金會(Yangon Heritage Trust)的負責人。《緬甸,新亞洲的博弈競技場》二ま一九年於馬可孛羅出版。

搶先試閱:〈變動的政體〉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我首次來到緬甸。當時我八歲大,住在紐約郊區的哈里遜(Har­ri­son),與外祖父母、父母、三個妹妹住在一塊。我的外祖父吳丹(U Thant)一九六○年代曾任聯合國祕書長,不久前死於癌症。父母把他的遺體空運回仰光安葬,並遵照我外祖母的要求,把我也帶去仰光。我錯過了四年級的課,但在感恩節至聖誕節這幾個星期裡,我親身體驗到實實在在的獨裁統治。

原計畫只是簡單下葬。但反軍事政權的民意高漲。掌權者是尼溫將軍(Ne Win)。尼溫講話粗魯,原是郵局基層職員,二戰期間受過日本人訓練,獨立後統領緬甸軍隊。他是個謎樣人物,有花花公子性格,把英國王族當成他的朋友,常跑歐洲,有時一待就是幾個月。他在溫布頓一棟租來的房子裡宴客,在日內瓦購物,在維也納諮詢精神科醫生漢斯.霍夫(Hans Hoff)。但他也是軍事強人,讓國家走上威權主義、清教徒似的道路,主導無情的平亂戰役,關押任何與此作對的人,使一度欣欣向榮的新聞界噤聲,更嚴禁他原來樂在其中的許多娛樂,從選美到賽馬都在禁止之列。

尼溫也毀掉緬甸的教育。不管殖民統治帶來多少弊害,英國人在仰光留下亞洲最好的大學之一,還有數十所絕佳的英語學校。隨著失去學術自由,加上許多傑出學者外逃,仰光大學成為徒有虛名的空殼。諸學校收歸國有,外籍教師被打發走,只有較高年級上英語課。數十年間,教育投資一直幾近於零。緬甸今日的弊病出於多個因素,但掏空教育體系是一大原因。

在先前的民選政府裡擔任高官的吳丹,被視為另一種緬甸(較自由之緬甸)的象徵。在仰光,從機場過來的馬路旁,林立著迎靈的民眾,另有數千人前來他靈柩所在的賽馬場舊址致敬。靈柩披覆聯合國旗,置於為此盛事搭起的特殊帳篷下四天。

真正下葬那天,一群佛教僧侶和學生對政府未國葬吳丹感到憤怒,搶走了靈柩,用卡車將其載到仰光大學。在那裡,他們要求建造符合其身分地位的墳墓,作為公共紀念堂。接下來就是緊繃的僵持局面。仰光大學成為抗議場所,人們上台演說,忿忿譴責軍方統治。我的家人數日調停未果,士兵衝進大學,奪回我外祖父的遺體,葬在大金塔底部附近的六英呎厚重混凝土下。暴亂爆發了,接下來的鎮壓過程中,數目不詳的多人遭殺害或入獄,可能有數百人。我們被要求離境。

由於我才八歲,對當時情況記憶模糊。我記得群集在賽馬場、仰光大學穿著紗籠的民眾,記得尼溫「緬甸式社會主義」紅紅火火之時仰光的面貌,記得草木茂密但乏人照料的花園和破敗的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建築,記得似乎隨時會故障的一九五○年代雪佛蘭、別克汽車,記得完全沒有電視機,記得濕熱天氣和檀木味、檳榔味、空氣中的柴油味,記得暴力隨時可能會發生的感覺。

幾年後,我們搬到曼谷,節假日時常去仰光。當時的曼谷,一如今日,是個談不上乾淨亮麗卻迅速擴張的城市,充滿商業活力,是我在蘿拉.布拉尼根(Laura Branigan)、Rush樂團、Eurythmics樂團的歌聲陪伴下度過青春期的城市。搭緬甸航空離開曼谷只消一小時,就會進入不同的世界,徹底停滯、等待新生的世界。

官方的意識形態由社會主義、民族主義、佛教理念三種不盡成熟的概念組成了大雜燴。緬甸似乎一度以社會主義的目標為宗旨。軍方只准一個新政黨—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Burma Socialist Programme Party)—存在,採信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的意見,以「工農」利益為依歸,控制大部分經濟生活。到了一九八○年代,尼溫將軍領導的革命委員會已讓位給尼溫總統領導的一黨憲政結構。緬甸看來就像蘇聯集團的社會主義國家。

但到了一九八○年代,社會主義實驗已顯露敗象。一九五○至六○年代,緬甸的經濟水平和泰國大略相當,落後南韓不遠。仰光的現代化程度不遜於新加坡,還高於曼谷。但到了一九八○年代,緬甸已遠遠落後。這時,緬甸社會的平等程度遠優於殖民統治時期,但愈來愈多人認為國家的發展能更好。政府開始調整。中斷二十年的外援重新流入。政府再度允許外國人入境觀光,但七天後又關上大門。民間企業悄悄恢復。此外,車輛行駛方向由靠左改為靠右。

與此同時,新民族主義的種籽種下。一九八○年代,軍方已肅清伊洛瓦底江谷地的叛軍,但在偏遠山區,殘酷戰事仍是常態。山區住著數個被視為「土生土長」的民族。史達林把民族界定為「在歷史上形成的穩定共同體,以共同語言、共同領土、共同的經濟生活和體現在共同文化裡的共同心理素質為基礎所形成」;緬甸社會主義者汲取這概念,將它與殖民時期的學問融合為一,提出緬甸為諸多本土民族的集合體一說。他們使用taing-yintha一詞來指稱這些原住民族。該詞原指本土醫藥或工藝方面的「本土物」,如今指的是國族本身的組成部分。

緬甸官方不希望看到民族關係不穩定。於是,身分固定下來,各族都被視為自古生長在這塊土地上、身分不變的原住民。各族「團結」至關重要。軍方的目標是打敗叛亂勢力,把諸原住民族整合成一體化的社會主義國家,但不久後,他們會揚棄社會主義,只追求一體化。

如果某些人是這個國家的一員,那意味著另外有一些人不是此國家的一員。許多印度裔移民於二戰期間或緬甸獨立時離開。尼溫主政初期,另有四十萬印度裔被迫離開。留下來的印度裔低調過日子,大多很窮。一九六七年,反華暴動也導致華裔出逃,其中許多人逃到加州的灣區。最東北的角落,另有定居該地數百年的華人,但那些區域由共產黨叛亂分子控制,因此他們仍活在政府看不到的地方。然後,剩下一個地方妾身未明:若開。

若開族民族主義類似於緬族民族主義。它以一個族群身分(若開人)為中心,與新保守派上座部佛教關係密切,擔心被現代化和外族人淹沒為心理特點。差異之處在於,就若開人來說,外族既有稱作卡拉的「孟加拉人」,也有「緬人」。若開族民族主義既反映了與古老謬烏王國歷史有關的民族認同,也是對近代在英國統治時湧入的那些說孟加拉語穆斯林的反彈。

一九四二年日本人入侵、文人治理瓦解時,數千人遇害,日本人協助武裝信佛教的若開人,英國人則武裝了信伊斯蘭教的「吉大港人」(成為「V部隊」)。戰後,隨著印度獨立和國土分割儼然成真,若開當地的穆斯林領袖自稱為羅興亞人(「若開的居民」),有了讓若開北部加入即將創立的巴基斯坦之念頭(東孟加拉,即今日的孟加拉,當年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此議遭巴基斯坦國父真納(Mohammad Ali Jinnah)駁回,於是他們轉而要求在緬甸境內成立自治邦。接下來幾十年,聖戰士黨和承繼該黨的叛亂勢力有消有長。

在尼溫主政下,若開成為死水中的死水。二戰的痛苦創傷從未癒合。穆斯林和佛教徒比鄰而居,卻未坦誠交待一九四○年代的殺戮。與此同時,民族前線也單純化了。若開境內有緬人和若開人,附近山區還有為數不多信奉基督教或佛教的少數民族,例如姆羅人(Mro)。此外,有大體上未再細分的穆斯林居民。英國人統治時期,有些穆斯林被視為(或自視為)「若開族穆罕默德信徒」—自古謬烏王國時期就存在的家庭之後裔,另有些穆斯林被視為殖民統治時期才移入的吉大港移民。但此時,不再有這兩種身分的區分。已有許多吉大港人離開,留下來者與始終把若開當成家鄉的人通婚。他們使用當地的孟加拉語方言,此語甚似吉大港語,但又差異頗大。對緬人和若開人來說,他們都是卡拉人或「孟加拉人」。其中只有少許人聽過「羅興亞」一詞。曾有數十年,若開北部的穆斯林無權給自己族群冠上名字。

掌握權力者不再是英國人,而是新來的外人。這些外人是陸軍將領,幾乎全是來自伊洛瓦底江谷地的緬人。若開與東巴基斯坦(後來孟加拉)的邊防並不嚴密—不管真相為何,的確予外人非法移入暢行無阻的觀感。羅興亞團結組織(Rohingya Solidarity Organization)襲擊政府部隊。一九七一年,隨著孟加拉誕生而衍生的暴力和印巴戰爭,數百萬人從東巴基斯坦逃到印度,可能有數目不詳的人逃到緬甸,尤其是若開。一九七八年,有場名叫「龍王」(Naga-min)的軍事行動,旨在剷除「非法移民」,導致將近二十萬人又逃到孟加拉。

一九八二年,新公民法頒行。今人普遍認為羅興亞人被此法剝奪公民身分,實則不然。在一九四八年頒行的舊法下,凡是當時住在緬甸者,差不多每個人都能登記成為公民。在新法下,土生土長的taing-yintha自然是公民;其他人,例如印度裔移民,在較自由主義的舊法下已成為公民,這時仍是公民。但許多沒有文件證明身分、不被視為土生土長的人,例如若開境內的大部分穆斯林,使情況變得複雜棘手。如果他們或他們的祖先在英國統治時期過來(「吉大港人」),他們可以歸化為「客籍」(guest)公民。直到他們的第三代才會被視為正式公民。於是,如今獨立已七十年了,這麼過了三個世代,每個人應都享有平等的公民身分,只有真正的外來移民和晚近的非法移入者例外。但這都是理論上的說法。實際情況,不管是當時還現在,都非如此,而且有差別待遇。

土生土長(也就是身為taing-yintha)並非公民身分的唯一基礎,卻是最有力且最省事的基礎。如今,血統決定是否為緬甸一員。一九八○年代晚期,對社會主義的熱情已快速消退。緬甸敞開大門迎接新的未來願景。

▶▶ 閱讀更多 吳丹敏《緬甸的未竟之路:種族、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的民主新危機》

 
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明天的女人,比昨天的女孩更精采
文、圖節錄自天下文化
圖/天下文化提供
睽違四年,鄧惠文超越之作。首次書寫中年的探索與變老的意義 以字為光,照亮熟齡女子的自我關係、家庭關係、伴侶關係以及世代關係

內容簡介:青春飛走了,留下追求成熟之美的勇敢;「大人」無關年齡,有關抗拒和面對;有關安逸與創造。  不論過去如何,不管年紀多大,我們可以重新成長,從心自由。明天的女人,比昨天的女孩更精采。眼神的深度、舉止的從容、言語的韻致;無愧的成熟。我的時尚,是現在,是未來。是我的中年,我的老年。 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

作者介紹:鄧惠文 ,  如果按照正規的資歷介紹,她是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作家、廣播及電視節目主持人。她參與戲劇演出和製作,還有一張舞踊的師範證照。私下她視自己為一種譯者與橋梁,為不同的對象譯解深層心理。這種譯解有時需要用語言文字,有時是戲劇或舞蹈,更多時候是無法形容的,心的靠近感。

  從小唯一感興趣的一件事就是愛。愛很美麗但總讓人挫折困惑,為了能一直愛下去,不得不努力了解自己與他人,結果變成了志業。她與治療室、講堂上、生活中的有緣人們共修療癒,並持續書寫分享這些探索,目前已出版十二本書和兩本繪本。

  她常描繪女性的感受和思考,因為「這世界總是割裂女人的角色和自我」,女人活在「是這樣,就不可能那樣」,「要這樣,就沒有那樣」的掙扎中。從年輕女孩的迷惘、人妻人母的蛻變,一路寫來,這次看她如何撫觸熟年心境,為讀者再次展現,人與人之間,必有情,才有理。明晰的看清心理,不是為了超脫,而是為了承載人情的濃重。唯有心靈能不蒼老,永遠為愛溫柔細語。

搶先試閱:〈需要解放的不只是小腳〉

女子的一生,要經歷幾次稱謂的轉換?身份轉變,就像知了褪殼,蝴蝶羽化。從女孩變成女人、從人妻再成人母,有的是平順的遞嬗,有的卻是在毫無心理準備之下,霹靂一聲從小姐變成歐巴桑。

第一次被叫「大姐」的時候,我就是這種感覺。當時我在某個餐廳,服務生遞上飲料之後,親切地說:「大姐妳的綜合果汁好了!」我如遭雷擊,口中酸苦滿溢,哪裡還喝得下。靜靜的與那杯飲料相對,這一天就這樣來了嗎?這麼快就從「小姐」變成「大姐」,人生與我所期待的真是相去甚遠……還好女人年紀愈大愈摳門,不管多難過都會立刻回到現實,既然花了錢怎可讓維他命C氧化,我不能不享受我的飲料。如同嬰兒第一次吸吮奶水,我乖乖地吸吮變成大姐之後的第一杯綜合果汁,味道真是非常「綜合」!斜睨那服務生,不看還好,看了我不禁羞愧起來。那頂多二十來歲、極可能未滿二十歲的男生若不稱我大姐,到底是要稱我什麼呢?如果他叫我小姐,但同時也叫旁邊那位妙齡少女為小姐,也實在虧待那少女了。配著那杯果汁,我正式進入了心理更年期。我想我還好,只花了一個下午就度過那最難的開頭。現在我遇到陌生人時,只要還沒被叫上一聲「阿姨」,心裡都會有個輕快的聲音:「SAFE!」像遊戲過關那樣。不過,靠勢目前台灣服務業的貼心,短期內我應該不管看起來怎樣,都不容易被叫阿姨。陪母親逛街時,店員也不至於叫她阿姨,最多只叫大姊。如今的我跟母親出門時,就算是兩枚大姐,不管輩份與我的心情,至少母親對此還蠻高興的。

不過,我認為不能因為世界變得比較客氣,就不用思考這件事--為什麼女人被叫「大姐」不能更開心呢?謝金燕傳唱大街小巷的《姐姐》,氣魄十足地展現「有歲」的自信。江山代有才人出,「姐」領風騷數百年,鼓舞了多少意志消沈的大姐!

女性老為稱謂糾結,從男性對應的名詞比對,便見蹊蹺。以前我在工作上不管遇見任何年齡的男性,例如廠商、攝影師、維修人員,我都會跟著大家稱一聲大哥,這聲「大哥」是禮貌,男性聽到之後,都會立刻變得柔和可親,願意不辭辛勞地幫忙,從沒遇過男人被叫大哥會難受的。變成中年婦女之後,遇到的男性之中比我年輕的比率愈來愈高,我有了新的困擾--如果叫人家大哥,我是自以為年輕嗎?會不會造成雙方的難堪呢?偷偷實驗的結果,我發現就算是叫年輕男性大哥,他們也甘之如飴。男人對於「大哥」這稱謂,聽到的是仰賴,是肯定,是撒嬌。當然,被歐巴桑撒嬌還蠻噁心的,一點都不有趣,可是前兩個元素仍然管用。基於男女的常規,我知道不管自己多老,都不宜叫男人「小弟」。女性很習慣被年長男性喚為「小妹」或「妹妹」,若發音為「美眉」,更是悅耳,可是女性很難稱呼任何男性「小弟」或「底迪」而不被認為失禮。後來我發現另一個好用的名詞,那就是「小哥」。於是,確定對方比我大的,統稱大哥;確定對方比我小很多,就稱小哥;年齡模糊難辨的,都是「帥哥」。與男性相處,謹記這三「哥」原則,再配合潮流的用語微調,就不會犯太大的錯誤。

總之,男人高興被看大,女性卻願意被叫小,就算年紀相仿,也寧可被稱「妹」而非「姐」。這種微妙的心態,不僅出自「年輕是女人最大的資產」的價值觀,,也流露了女性在與男性相對時,縮小自我,收斂聲勢,務以可愛無害為上綱的習慣。許多女性相信在男性面前應該裝不懂、裝弱、裝小,換取呵護或不被攻擊的安全位置。與其暢言暢行,被譏為強勢,或陷入「妳很行誰要幫妳」的勞碌命,還不如「不會」、「不能」和「不敢」。

女性被限制並且自限發展,由來已久。古人以綑綁的方式阻止女孩足部正常發展,女人的行動能力被剝奪,相對於男人,她們註定要慢一截、矮一截、後面一截。小腳已經被解放一百年了,但女人至今仍未脫離自我囿限的心理纏足。第一位成為榮格分析師的華人馬思恩,在她的著作《纏足幽靈》*中,指出許多現代女性依舊深陷於角色的綑綁,無意識地壓抑自我,在能力、關係各方面長期自我否定,不敢盡情伸展,害怕自己「大」,不允許自己「能」。不斷努力,嚴厲自省,不許放鬆,卻從未接受自己和肯定自己。

這種無意識顯現在女性生活的各個層面。業績冠軍的服飾銷售員如此傳授秘訣:如果一個女性顧客套上一件衣服,對著鏡子拉拉扯扯,想確定會不會太鬆的時候,你要趕快說「其實妳可以穿小一號」。顧客多半會非常高興,購買機率大增。相反的,如果顧客試穿的衣服顯緊,你絕不要自行建議她穿大一號,否則顧客會找個藉口就跑掉。

不只喜歡衣服小一號,年齡少一點,體重輕一些,女人也習於有話說一半,能力秀一半,職場衝一半。就是要把自己壓縮。無怪乎大姐這稱謂不受歡迎。

如果連稱謂都要小,女人如何能夠不怕僭越男性,做大人、做大事?(摘自鄧惠文《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天下文化出版)

▶▶ 閱讀更多 天下文化 《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明天的女人,比昨天的女孩更精采》

 
冷知識背後的熱思考/啾啾鞋教你幫大腦開外掛的30個法則
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
圖/商周出版提供
突破140萬訂閱的超人氣知識YouTuber啾啾鞋,首次公開創作背後,從思考到表達的30個祕訣!

「嘿!大家好,我是啾啾鞋!」經營知識頻道長達七年、自始至終不斷進化的啾啾鞋,靠著各種「超邊緣冷知識」擄獲大眾目光,「為什麼牛排的血水不是血?」「為什麼耳機總會自己打結?」在這些千奇百怪的主題背後,奠基著的是怎樣的思維邏輯與價值觀?這些新鮮點子與精煉過的知識究竟從何而來?

內容簡介:比這些「冷知識」更值得學習的,正是背後的「熱思考」!不僅熱愛思考,更希望帶動讀者跟自己一起思考的啾啾鞋,將帶領你一起突破大腦極限,練出開外掛般的終極等級!◆啾啾鞋全面分享他認為有所助益的思考方式與人生觀點,期望讀者能帶著這些訣竅,朝著更好的方向改變與邁進。快來和啾啾鞋一起踏上思考旅程吧!

作者介紹:啾啾鞋 ,本名謝任杰,台灣知識型YouTuber、網路知識傳播影片製作人,擅長將複雜的科學知識與龐雜的書籍內容進行簡化與彙整,以影片的方式將知識傳播出去。

  畢業於台中一中、國立中央大學化學系,大學時期經營部落格,在網路上翻譯歐美各種有趣哏圖和影片而大受歡迎;之後轉為自製內容,以冷知識、科普、書評等內容為主,其YouTube頻道截至2021年1月初已累積144萬訂閱人數。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chuchushoeTW/channels

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uchushoeTW/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huchushoetw/

搶先試閱:〈為什麼我看了很多東西,但還是講不出什麼東西來?〉

  無論你從事什麼工作,應該多多少少都有在公開場合說話的機會,開會、簡報、上台演講或尾牙主持,「表達」可以說是攸關生涯發展的必備能力。但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開會時被問到意見,突然腦筋一片空白;在社交場合和不太熟的人聊天,覺得沒話題好尷尬,不管是答非所問或吞吞吐吐,最後總是換來一股懊悔。我知道對許多人來說「講不出東西」真的很困擾,因為你不是「沒有想法」,而是「說不出來」!

從接收到吸收,再從吸收到產出

  很多人都看過說話技術、簡報技巧之類的書籍,但學了一堆技巧,真正遇到實戰時卻無法有效發揮。有沒有想過,會讓對方覺得你說話的內容太膚淺、不夠吸引人,甚至懷疑你是個沒有想法的人,其實不一定是技術面的問題,很有可能是因為你的思考不夠深入。

  這個時代,我們可能隨時隨地都在「接收」資訊,但是有可能根本沒有好好「吸收」,整個過程中只是囫圇吞棗地接受;又或者是「接收」了、而且也「吸收」了,對這些資訊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沒有試著用言語或文字產出,所以無法確認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

  練習表達,也是確認自己到底懂不懂、以及自己的觀點究竟是什麼,練習說清楚的過程,也是幫助自己歸納、建立觀點的好方法。如果針對一個觀念或事件,可以很順暢、很有自信地說出來,才代表你真的理解,而且有自己的觀點。

多想一個問題─每天都可以做的思考鍛鍊

  我們常在媒體上看到「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工作即將被取代」,或者「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一般人看了可能只會覺得:「喔,這樣啊。」這種反應代表你只是看到資訊,但其實沒有什麼感覺,也沒有進一步的想法。

  要鍛鍊深度思考力,你應該想想:「然後呢?」,並且試著「多問一個問題」。例如你可以問:「人工智慧現在發展到什麼樣的地步?」、「哪些人類工作最有可能被機器取代?」、「超高齡社會的定義是什麼?」、「台灣的長照制度做了哪些準備?」多問一個問題,就表示你多想了一下,對這個議題有更深入的思考。

  我曾經介紹過《零秒反應力》這本書,作者提到只要一支筆和一張A4紙,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鍛鍊思考力。例如,我發現相較於YouTube 頻道,追蹤我Instagram 的人以女性偏多,而且年齡層比較輕。這時候,我就可以在紙上寫下延伸問題:「Instagram 的用戶以年輕女性居多,但實際數據為何?」、「要不要調整發佈的內容,更能引起共鳴?」、「這群人比較偏好直播的形式,我要不

要試試看?」

  這個練習的重點在於廣泛地發想,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想到什麼就寫下來,盡量在一分鐘之內完成。這樣做的好處是鍛鍊思考的能力,為自己的談話內容鋪下一張網。如果你明天要在會議上報告,也可以先列下討論的事項,以及別人可能會問哪些問題。當別人問起時,你就會有「哈!我就知道你會問這個」的心理優勢,因為你已經想過相關問題,也就能回答得更有底氣。

累積你的話題資料庫,有一天就會派上用場!

  剛開始拍片時,我也覺得腦袋裡有很多很棒的主題,但開始寫腳本或錄影時,又說不出什麼重點。後來我發現,講不出內容、或說出一堆廢話是必經的過程,只要大量練習就有機會改善。只要為自己創造一個安全的練習環境,即使說一堆廢話也沒關係,像我知道拍完可以剪輯,只要一堆廢話裡有幾句重點,剪出來就可以了,久了之後我就知道哪些是廢話、哪些時候需要適時的空白。

  我也很喜歡利用騎車、開車的時間, 隨意想一個主題練習即席論述。不需要太過正式,想像你和朋友聊天的感覺,例如介紹一部你最近看過的電影,聊聊你最喜歡的場景;或者針對最近的時事,說說你的看法。在自言自語的過程中,你會不斷地練習將自己吸收到的資訊,整理成順暢的內容。

  這樣的練習,在我接受採訪或演講時就會派上用場,例如很多時候我會遇到類似的提問,第一次回答時有點卡卡的,第二次就順很多,第三次又說得更流暢。於是我發現,累積「話題資料庫」是非常重要的。別人會覺得啾啾鞋的口條很好,其實是因為我大多事先練習過了,早就想過這個話題可以怎麼說。

  就算你平常不需要公開演說,一定也有必須和陌生人交談的時候,例如你需要開發業務,或者和第一次合作的對象見面,甚至只是和鄰居閒聊,這些人際相處都需要類似的話題資料庫。而且練習久了,你會發現生活中最常聊的不外乎工作、時事、影劇、休閒娛樂,從這些方向下手,先準備好幾個話題,慢慢累積屬於你的話題資料庫。當累積到一定的題材時,你會發現別人問的你已經練習過了,就能有信心地從容開口!

引人入勝的說話,也需要好好設計

  除了累積話題資料庫,你也可以練習把自己說話的樣子錄下來,大多數的人都會發現自己說話卡卡的、很多冗詞贅字,就算一股腦地把想法表達出來,卻無法吸引人。如果你需要闡述一個比較複雜的概念,或者用某些論點去說服別人,這時候該怎麼辦?我的經驗是,除了整理出自己的觀點,也要站在聽者的角度設計說話的方式。

為什麼洗澡時總愛胡思亂想?

  例如我的影片中,有許多是只有理工宅才知道的專業知識,一般人可能根本完全沒有概念,要怎麼樣在短短幾分鐘的時間,讓大家理解背後龐大的資訊量呢?例如我曾經做過一個「為什麼洗澡時總愛胡思亂想?」的影片,在開啟討論時,我先使用提問法,詢問大家洗澡時會不會特別喜歡想東想西?有沒有在洗澡時突然靈光一閃的經驗?這樣的提問是透過大家熟悉的經驗,用大眾有共鳴的點,慢慢引導他們進入知識框架。

  接著,我再說出:「神經科學家也對這個奇特的現象感到好奇,甚至有統計指出,七二%的人曾在洗澡時想出好點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專有名詞或艱澀理論出現,但這時候觀眾看到「神經科學家」就有心理準備,知道接下來可能有理論介紹,即將進入深度知識的範疇。同時我也丟給觀眾一個統計數據,還不需要解釋太多,但讓他知道這是有科學基礎的。

  接下來,我再提到科學家提出的原因,第一是分泌多巴胺,第二是習慣性動作,第三是預設模式網絡。這時候專有名詞出現了,但因為前面已經有心理準備,觀眾就不會覺得害怕或抗拒。接著,我先用比喻的方式,很口語地說明預設模式網絡就像電腦的待機模式,在我們放鬆的情況下就會進入這樣的模式;但同時也指出預設模式網絡和待機模式的差異在於,我們的大腦在預設模式網絡的狀態,其實比認真工作時更活躍,也就更容易聯想到其他事情,產生靈光一閃的頓悟。

  這種循序漸進的鋪陳,是我摸索出來,讓觀眾看得最舒服的方式之一。當然,要輸出之前,需要先有輸入,對資訊有充分的掌握和消化,才能口語化地表達。不用羨慕別人辯才無礙,其實很少人天生就能滔滔不絕,多數人都是經過無數次的練習。我認為比起說話技巧,鍛鍊思考能力才是關鍵,想法有料最重要,不然學一堆花俏的技巧也是枉然。從現在開始,每天花一些時間練習,有一天你一定也能對答如流,隨時都能自信開口!

▶▶ 閱讀更多 啾啾鞋《冷知識背後的熱思考:啾啾鞋教你幫大腦開外掛的30個法則》

 
閱讀筆記
【書評•散文】夏樹/她們的美
《她們》書影。(圖/麥田提供)
推薦書:閻連科《她們》(麥田出版)

《紅樓夢》裡,賈寶玉這句「女人是水做的骨肉」,至今百年孤音,成為男女關係,理解或誤解的一味藥引,下在哪裡都行。那可不,讀閻連科散文大書《她們》,每一個女性都是從泥土裡生養出來的,是站在遼闊大地,紅紅落日前的一抹身影,遠近排開,她們是,「母輩和姊姊、妻子、嫂子及表姊、表妹們,還有這之外的『她們』們」,然後,一個個轉身,孤傲著臉望著我們。夕陽餘暉漸沉漸落,遙遠的地平線,「她們在這一端哭哭笑笑時,另一端的哪兒會有哭笑、顫抖和舞蹈」。

太愛這樣的偶然與必然了,如天平,如蹺蹺板,如蝴蝶效應。世界兩端,緊緊聯繫。閻連科寫得太美了:「我開始相信這一端有個姑娘出嫁了,那一端一定會有一隻鴿子從天空落到聖母雕塑的肩頭和耳邊。」

為了這樣的美,作者與讀者,都整整等了十年。

一個知名作家,寫了自己與「父輩」,之後理所當然會被敲碗,等他吐哺反芻,跟我們講講,記憶裡家族女性「她們」的故事。這一等,十年過去──「我無法明白她們到底是因為女人才算做了人,還是因為之所以是著人,也才是了如此這般的女人們。」──可以寫了是因為通了透了,閻連科自序,「是一個想吃蘋果的孩子」,種下果樹後一年一年挨著打枝澆水,直到有一天,那樹「忽然掛了實」,粒粒顆顆,他終於「找到並摘下了那顆他等了十年想吃的粉蘋果」。2009年的《我與父輩》,到2019年的《她們》,從書名可見,「我」的觀看視野,跳脫了性別、身分與地域。「父輩」是根,「她們」是枝,這才有我有家,有土地有生活,也才有記憶有未來。苦澀的歲月一去不回,現在,閻連科坐在樹下了,閒言聊著……蘋果的滋味有多甜。

彷彿聽到風聲雨聲,彷彿說過的話迴盪耳際。閻連科的散文書寫是河流,越寫越多,越多越不夠。寫三姑六婆、姊妹妯娌,寫祖孫母女,上一代下一輩的「掙脫與命定」,寫離不開土地卻又隨風飄逝的農村女性。閻連科的小說技藝用在這裡,天成了水和泥,她們一個個都活了。婚姻嫁娶,是命運轉盤的推手;勞動勞作,是脈脈相連的骨血。男人可以走的路,不見得女人也能走,男人得扛的事,女人也必須扛,《她們》每一句話,是「車輪流水」日子裡,對生命的抵抗與哼唱,無論是「作為女人的人」,還是「作為人的女人」,她們都比父輩,鮮活有趣得多。

閻連科寫出大半冊等了十年的「她們」,卻用一章,獨立出來寫母親,那幾篇,應該是近年來,寫母親最「深邃」的文字了。讀時,腦海裡閃過陳昇吟唱的〈歸鄉〉:「我的母親她不美,怎麼形容她──」閻連科寫母親裸身讓他搓澡,洗完,八十歲的母親「如聖母或老年菩薩一樣過來了」,紅著臉,只用一句話,就笑著把女性的人生、歲月精闢總結了:「醜死了──這麼醜地活了一輩子!」

就這麼形容吧!她們的美。

 
時間管理 幫你走出人生低谷
從2008年開始擔任講師,時間管理達人張永錫在兩岸開了50場公開班、數百場演講。他認為,追求幸福人生,就得從改變每一天開始,培養時間管理的好習慣,讓自己的每一天過得充實、而有所進展!

《詐欺女王》應用專長利用機會不用道德的另類創業
和先前一些著重在騙術有多高明的詐騙電影,《詐欺女王》的騙術相對沒有那麼複雜,比較像是找到了法律的漏洞,並不難懂,它的重點並不是在騙來騙去到最後發現騙局中還有騙局,它的重點反而比較在於角色,在女主角的這個人物。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